栏外集第1部分阅读(1/2)
《栏外集》
写在前面
说起评论,我顿时汗如雨下,不禁问自己有什么水平和能力胜任呢?鉴于此,我觉得还是来谈而不是评论我对文学创作的感受吧!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的诗至少表明了,在中国,自古以来文人们就把欣赏佳作,畅谈佳作,探讨佳作当作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也许这是文人们保持尊严与清高的一种方式吧!既然文人与文为伍,那么创作与欣赏就是文人们生存的依据,须臾不能与之相离,片刻无以与之相弃。
然而在商品大潮风起云涌,物欲横流,文化工业扑面而来的当下,这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人赖以生存的氛围即使在“象牙塔”之中也属稀罕之物了吧!物以稀为贵,正因如此,我对能够置身于由二十个兄弟姐妹用“奇文”构建的黄金世界而倍感到荣幸之至,三生有幸。
在这个黄金世界中,我看到了生活原本的丰富多彩爱恨名利交错,酸甜苦辣融汇。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生活,生活的本来面目。虽然我们身处象牙塔,可我们迟早要走向社会,如果刻意地回避诸如此类的种种,痴迷于超然世外的逍遥游,我想也不是很合理的。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回避恐怕也是毫无出路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像鲁迅一样直面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呢?创作其实就证明我们不是在回避,而是在面对。我们为何创作,创作不就是将自己的某种在日常生活中不便表达的情感,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通过文章表达出来吗?也许只有从我们的文章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个真实的自我,才能真正地了解彼此,才能真正地看到我们生活的本真状态。
在这些“奇文”中,我们看到了爱,或者是想爱不敢爱,引吭高歌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或者接二连三的移情别恋,朝三暮四,痛苦沉吟着老天为什么总是忘了替我来安排;或者在已经相爱却不得不考虑肩头的责任的痛苦中倍受煎熬……,爱也许就是一种感觉,如果感觉到了就抓住吧,考虑太多的人是永远也抓不住阿芙罗狄特的衣褶的,有了感觉你就爱吧,再痛苦的结局也要好过后悔终生,在纯真的爱情面前,对与错重要吗?
我们还看到了在利益面前真实的自我,我们谁也回避不了利益,如果一个人回避利益,对利益缄口不提,也许反倒是一种极度虚伪的表现,是值得怀疑的。既然我们选择了读研,那么就说明我们是奔着利益而来的,要么为了一份好的工作,要么为了尊严与荣誉,要么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换句话说,我们的选择都是有某种目的的,既然有选择,有目的,也就自然摆脱不了利益的纠缠,至于你如何抓住利益,是损人利己,还是利已不损人,抑或是与世无争、坦然面对……,那是你自己的事,只要你认为是对的,但做无妨,错与对同样也已不再重要。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象牙塔中,迟早是要进入残酷的社会的,回避利益也就意味着回避社会,可这些我们谁也回避不了,我们为了利益争斗,至少说明了一点我们活得很真实。
我们还看到了“文人相轻”,“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古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时至今日,这仍然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我们创作自然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或者有意无意在心中对别人有了一个评价,在心中有了一个大的排行榜,有人受到表扬,有人自然会不以为然,有人慨叹文气不足,有人自命不凡,有人嬉笑怒骂,有人诗意盎然……,你可以蔑视一个人,也同样可能被别人蔑视,你也可以说蔑视又怎样,爱蔑视谁就蔑视谁;你可以把别人当作臭狗屎,同样也可能被别人当作狗屎不如,你也许又会说,是狗屎又怎样,那你怎么和狗屎为伍……。“文人相轻”同样表明我们生活得很真实,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创作就应该反映这种丰富多彩。
我们的文章无疑为这曲新的青春之歌加入了多音复调,疯狂怎样,沉默又如何,只要坦然面对,管他青春还剩几何
勇者无惧
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上对庄子的解读的确让人受益颇多,以前总以为道家是让人消极避世的而儒家是让人积极入世的,可听了于丹的庄子心得后却突然觉得道家其实更可能是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保持内心的那份纯真与宁静进而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否则道家也不会那么强调养生,崇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儒道均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他们的取向各异,方式不同而已!也许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对于丹的解读持一种怀疑态度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怎敢在电视上大谈渊博精深的庄子,多少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力、自取其辱。但作为一介女子的于丹勇敢她这样做了,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于丹的这种敢作敢为就是对她读庄子所获心得的一种践行。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倏忽即逝,正像曹操诗云“譬若朝露,去日苦多。”面对如此短暂的一生,该选择怎样度过呢?是该春宵苦短,及时行乐才不枉来世上走一遭,还是该紧抓这千金难得的光阴勇敢无畏地在世一行呢?不要怕就是答案,也许我们会因为答案如此浅显易懂而怀疑它的价值,可要参透如此浅显的三个字却绝非易事,除非弄清为什么我们会怕、怕什么、为什么不要怕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怕?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人心叵测,竞争残酷……无不让我们不寒而栗,胆颤心惊。世界可能的确是美好的,可美好的背后却总是暗藏杀机,要想走好每一程,我们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么我们又怕什么呢?害怕不能在这个险恶的世界立足,害怕功不成名不就到白首仍旧一事无成,害怕会浪迹天涯,居无定所,害怕会在尔虞我诈的欺骗游戏中一败涂地,偃旗息鼓,害怕会在爱情如此神圣的旗帜下分不清真假对错……。叫我们如何能不怕,让我们如何能不怯!那我们为什么又不要怕呢?面对如此险恶的世界,怕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怕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怕不是我们的藉口,也不应当成为逃避的藉口。既然如此,我们惟一能做的只能是不要怕。不怕才能坦然地面对一切险恶与残酷,不怕才能敢于抓住别人不敢抓住的机遇,不怕才能在危难之际孤注一掷,不怕才能在名与利的纠缠之中认清自我而不至于陷入剪不断理还乱之境,不怕才能在得与失的纷乱之中免于患得患失之地,不怕才能在爱与恨的交错中看透真假对错,抓住真正属于你的那份真爱,不怕才能在淡若水与甘若醴之间抓住朋友之谊,不怕才能在艰险与危难之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当然于丹所说的不要怕是有前提与环境的,我们必须掌握那个度,正如柏拉图对不怕所下的定义怕该怕的,不怕不该怕的。不要怕,一定会走出阴霾,拨云见日。我觉得那些什么博士呀教授呀应该汗颜,他们只会用一大堆大而空的理论玩猫做耗子的游戏,一旦不符合他们的游戏规则便大呼小叫,横加指责。他们要是有于丹这种勇气就应该走上百家讲坛讲他们认为正确的理论,看看收视率,胜负自能分晓!
那些飘散的
记得现当代文学老师讲述老舍的爱情经历时曾让很多同学为之动容。老舍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幸得一位慈善者资助才完成学业。老舍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慈善者的女儿——海棠。可老舍自觉地位低下,极度自卑,根本不敢向海棠表白,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爱着海棠,然而他却不知道海棠也深深地爱着他,可作为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地女性,她根本不可能主动向老舍示爱。后来老舍出国留学,海棠却家破人亡,沦落为烟花女子。老舍回国得知事情原委后痛不欲生,大病一场,他有资格向海棠表白了,可他却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海棠也深知再也不能他的心上人相配,每当老舍在她窗外痴痴等待时,她总是故作冷漠,避而不见。直到海棠病逝,老舍才在四十多岁那年娶妻成家。我们无法假想老舍的婚姻状况,也许《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其婚姻的缩影。祥子根本不爱妻子虎妞,他爱的是沦为娼妓的小福子,可他根本没有能力把小福子从水深火热中救出,只能在绝望中沉沦,不断沉沦。让我们无法忘怀的是小福子院子中那株海棠树,花开花落却物是人非。老舍的爱情经历为我们为何要爱作了一个经典的诠释与注解。有个已婚的朋友告诉我千万不要相信什么爱情,关了灯,任何女人对男人来说毫无二致。可有种信仰我却无法传递给他如果一个男人娶了一个他根本不爱的女人,或是一个女人嫁了一个他根本不爱的男人,关灯zuo爱,这个男人会把这个女人想像成另外一个他爱的女人,而这个女人也会把这个男人想像成另外一个她爱的男人,同床异梦,度日如年,与身处炼狱又有何异?为何要爱,人类只会发问,却根本不可能找到答案,还是用卡夫卡的话作为遁辞“仿佛一条秋日的小径,在还没有来得及清扫干净之前,便又盖满了落叶!
历史的真实
南帆老师在国内文学理论界的地位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能够受到他的教诲对我们来说是一件不胜荣幸的事,听他的讲义,我们受益匪浅,甚至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感。但是我觉得,重要的不是他让我们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让我们懂得了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看待、思考问题,让我们明白了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审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理论的意义。
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是他在课堂上提到的新历史主义批评了,课后,我细致读了一下有关新历史批评主义的理论,突然觉得的确应该重新审视和思考对历史的认识了。
格林布拉特认为任何一种对历史的阐释都不可能是唯一的,不可避免渗入了阐释者的主观意识。但以前我们都认为历史就是历史,不可能虚假,也就是说我们只信奉唯一的阐释,这无形地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海登&p;8226;怀特进而认为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有相同的性质,受到叙事结构、修辞语境、读者接受等等的影响,除了基本的历史史实的真实外,和文学文本一样,是在不确定的能指链上不断滑动的无穷阐释,不同的阐释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认识。
以司马迁在《史记&p;8226;高祖本纪》中对刘邦的刻画为例,太史公作为一个历史的记载者和阐释者,他带有主观性的阐释让我们一直认为刘邦其实就是一个流氓地痞而已,他在楚汉之争中胜出无非是小人得志罢了,多少年来,司马迁的阐释成了唯一的,可受了奇耻大辱后才“发愤著书”的太史公,对汉武帝及汉王朝的评价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主观恩怨渗入其中。汉高祖果真是一个地痞无赖之辈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无形中给读者输入了这样的观念很多时候历史是由小人无赖,地痞流氓主宰的。司马迁对汉高祖的阐释可以说是唯一的,但唯一的并不意味是真实的,任何一种阐释都摆脱不了主观色彩,因此也不可能绝对客观。
再以我们对蒋介石的认识为例,从小我们在《开国大典》、《大决战》、《风雨钟山》……一系列解放战争影片中所认识的蒋介石无不是一个昏庸无能、阴险狡诈、情人一大堆、动不动就骂“娘希匹”的反动统治者形象,这是我们普遍接受的,但是“一个历史人物如果过于崇高伟大或过于低贱渺小”都是值得怀疑的。正如斯大林、毛泽东的伟大在他们大力营造的个人崇拜神话中摇摇欲坠,甚至灰飞烟灭的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既然毛泽东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与毛泽东棋逢对手蒋介石被刻画得如此低贱就是值得怀疑的,就以他们身边的女人来说吧,毛泽东明媒正娶的妻子有三任,而蒋介石的同样是三任,但我们为何总认为蒋介石的私生活不检点,而对毛泽东的私生活却视而不见呢?单就这一点来说,大陆对历史的阐释渗入了太多的意识形态,或者说仅仅是历史阐释的一种,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对历史新的阐释中,我们看到了解构主义对权威和中心颠覆的合理性。历史是唯一的,但对历史的阐释是多样的,那么也就没有绝对的权威与中心了。每个人对历史,历史人物都会有自己的认识。权威与中心也就显得毫无意义。
在不断问自己学习理论的意义何在时,我总是很茫然,但浮光掠影地读了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我终于明白理论让我们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历史、生活和人生。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像南帆老师那样的理论家,但是我们却可以像谢有顺一样生活在历史与生活的真实中,也许这才是我们学习理论的意义吧!
外婆家的老井
外婆家的天井里有一口老井,青石砌成的八边形井口已爬满了记录着历史沧桑的青苔,刚到井口,就能感觉到一股寒气逼来,井水在黑暗中微微荡漾,如果你和老井聊天,他苍老的回声便敲打着井壁折回你的耳中,呜呜的在井中回荡,在空气中回荡,在耳中回荡。
一年中我们只有在暑假和过年时才到外婆家。外婆一见到我们便笑眯眯地把我们一个个抱在怀里仔细端详一番,看了又看,问了再问,将姐姐们的头发重新梳一遍,一边梳嘴里一边不停地责怪母亲太懒,让姐姐们的头发都变成了鸡窝,不成体统,梳完后把木梳咬在嘴里,从她的精致木匣中拿出那种黑色的细且长的发卡,把姐姐们的头发细致地别上,直到她满意为止。每当外婆抱起我时,我就知道她又要用力把我那不听话溜出鼻腔并且还不时冒几个泡泡的绿鼻涕捏掉,很痛很痛,捏完后就把我按在椅子上,走到老井边,舀起一桶水,慢慢地倒在脸盆里,把早已准备好的毛巾轻轻按入水中,一边给我洗脸,一边念叨“都这么大了,还这么脏,你看,你看,这眼屎还是昨天的吧!噫,鼻涕又流出来了。”说着又一次用力把我的鼻涕赶出了家门。井水冰凉冰凉的,舔舔嘴唇,还留下淡淡的清香。
外婆刚刚把我们修整完,外公的蛋炒饭也做好了,一股股难以抵挡的香味让我们迫不及待地冲向厨房,外公特意地加了几个鸡蛋和自己腌制的腌菜,因此我们也把它叫做鸡蛋腌菜油盐饭,我们每人拿起一碗便拼命地往肚子里塞,因为我们都知道,只要稍微吃慢一点,就有可能吃不到第二碗了,这时外婆总会急切地说“慢点,慢点,锅里还有,锅里还有!”
我现在也学会了炒蛋炒饭,可是无论我加多少调味品,却始终找不回外婆家那碗蛋炒饭的感觉,细细想想,可能是因为外婆家的饭是用老井的水煮熟的缘故吧!
夏天,井水特别凉,酷热难挡时,我就不断地对外公说“我热死了,我热死了!”我知道一听到“死”字,外公便会板起脸教训我不准再提,然后就打起一桶水,从我的头上淋下,淋完后会说“去、去、去,别在这烦了”,于是我就解放了。
冬天,井水出奇的暖,晴朗的早晨,一团团热腾腾的雾气便从井口飘散出来,看着这些热气,我一直在想他们是从哪来的,想着想着就身不由己走到时井边,对准井口往里撒一泡尿,想看看老井会有什么变化,可刚撒到一半,我便感觉到自己悬在空中,然后被重重地放在地上,外公的巴掌便狠狠地落在我的屁股上,外婆连忙赶过来一边用身体护住我一边故作严肃地说“作孽呀,会遭雷霹的!”本来想看看老井会有什么变化,可结果是老井看到了我的变化。
好几年没有到外婆家了,临行前,我到外公外婆的墓前祭奠,顺便打扫一下空无一人早已破败不堪的外婆家,老井依然伫立在天井中间,只是井口上的青苔愈发的长了,我急切地打上一桶水,欣喜地发现,老井的水还是那么清,那么凉,十几年了他依旧保持自我,而我,早已从一个流鼻涕的小孩变成了一个自己都不知该如何下定义的物,站在老井边,我自惭形秽,无地自容,生活在世上,有太多的的欲望让我们不堪重负,在迷茫的所谓追求中,我们丢失了自我,可老井的坚守却昭示着丢失自我,人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外婆家的老井依旧伫立在那里,井水还是那样清,那样甜。
这就是木棉
高中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舒婷的《致橡树》,诗中木棉作为独立平等的现代女性形象的象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我们那里没有木棉,因此看一看木棉的愿望便埋在了心里,觉得木棉一定是亭亭玉立,千娇百媚的,心里也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吧,我真的来到了木棉生长的地方,可埋在心底的愿望却早已被遗忘。
一天无意中又一次读到了舒婷的《致橡树》,尘埋心底多年的愿望又一次开启了,便迫不及待地让本地的同学带我去看木棉,可同学微笑指着宿舍楼下的一棵大树对我说“这就是木棉!”
他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无法不相信,树上的木牌标签也确证了同学的话。
每天去餐厅吃饭都要从它身旁经过,虽然躯干还算挺拨,树皮却是异常灰暗粗糙的,树枝也是横七竖八地向四周展开,样子很奇特。当时认定它肯定不是名贵的树,也就没有太注意。
不经意中愿望实现了,与之俱来的却是莫大的失望,每每与其擦肩而过却习惯了视而不见,仅仅是因为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和诱人的花香。原来我也是一个以貌取物的人,有点蔑视自己的庸俗与肤浅。
我很讶异舒婷为何选它作为独立女性的象征呢,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时至今日,在情感的纠葛中沉浮挣扎日久,方才恍然大悟,价值不在外表,而在朴实无华的质地。
总是习惯性把理想想象得过于完美,然而正是这种完美却总是让人陷入极度失望之境。
还是多看看木棉吧,它就在我们身边!
踏破这双鞋
毕业那年,正流行着阿杜的那首《离别》——“就踏破这双鞋,我陪你走一夜……”。
毕业前最后的晚餐,同学们无缘无故地喝得很多,都有几分醉意,送走了领导和老师后,我们异口同声地决定一起走回学校,我们知道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路程了。
走着走着,队伍便分化成一对一对,最后像云一样消失了踪影。
小x问我愿不愿意像阿杜歌中所唱的那样踏破这双鞋,陪她走一夜,我默许!
那一夜,我们一直走,回忆往昔,憧憬未来,直到没了话题,直到无力再向前迈出一步,直到东方泛白。坐在河堤上,看着远方,小x突然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她与热恋多年的男友在毕业前分手了,也不知她的眼泪是为了祭奠还是为了忘却,我无法安慰她,能安慰她的也许只有她自己的眼泪。
当阳光又一次洒满大地时,我们尝试原路返回,可是沉重的脚步却早已预言回不去了,已经永远回不去了!!!
一个人的海洋
o打电话说要来福州看海,本以为他是开玩笑,没想到他说来就来,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觉得他一定是遇到什么问题了,要不然不会千里迢迢来福州,更何况福州的海也没有什么好看的。
这么多年了,他心里的事还是只愿意向我倾诉,我当然很高兴,同学还是可以情同手足的,虽然很平淡,甚至有时平淡得没有言语。
我懂他来不是为了看海。
他的遭遇我大概了解,和相恋多年的女友本来打算明年结婚,可横生变数,女友家里可能对他不满意,硬是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女友最终拗不过,只得和他分手了,短短几个月后就和别人介绍的人结婚了,这种打击对他来说是可想而知的。
当他出现在我的视线中时,有点不敢相认了,满脸胡子拉渣,整个人无精打采。
一个备受打击的男人形象,我心里也有点酸酸的。
晚上我陪他喝酒,我知道任何语言对他来说都显得多余,除了陪他一杯杯的喝酒之外。
那一夜,我们都没睡,他对我说了很多,虽然是醉话,却是他惨痛经历的总结,如此的富有哲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