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穿残汉第102部分阅读(1/2)
任司空军师祭酒一职?”
陈琳揉了揉酸痛的手腕,不假思索地拱手一拜道,“琳愿效犬马之劳。”
曹操见陈琳如此识时务,满意地点了点头,跟着又指着其余一干俘虏下令道,“都松绑了。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凡是弃暗投明者,孤定有重用。”
有了陈琳的例子在前,又被松了绑,杨弘等人自然是心悦诚服地向曹操叩拜道,“谢司空不杀之恩。”
曹操摆了摆手转而翻身上马,朝徐晃问道,“公明既已取了袁术项上人头,那邺城皇宫战况又如何?”
“回司空,邺城御林军已向大投降。”徐晃拱手答道。
“哦?子修拿下了皇宫?甚好,甚好啊”曹操言罢一扯缰绳,提马宣布道,“走随孤去皇宫”
于吉的国师府离邺城皇宫并不算太远。一见曹操领着大队人马抵达,早已在宫门前驻马等候多时的曹 昂,当即策马扬鞭迎上前道,“见过父上。”
曹操抬手免了的虚礼,继而仰头望着邺城高大的宫墙,不禁由衷叹道,“本初这皇宫倒是修得气派,怕是少说也有三千佳丽。子修可有看中之人?”
面对父亲略带轻浮的玩笑话,曹昂却恭敬地答道,“回父上,孩儿已命人封锁四门,未动后宫分毫。”
曹操耳听曹昂如此表态,原本满面春风的脸上不禁露出了古怪的表情。倒是一旁的荀攸见状,连忙抢在前头夸赞曹昂道,“大真是治军严明。”
曹操听荀攸这么一说,面色也随之缓和了下来。旋即拍了拍曹昂的肩膀颔首道,“干得好。走,随父上去后宫逛逛。”
建安五年十一月末,曹操攻克邺城。与此同时蔡吉也与太史慈会师于河间城下,将袁熙部围了个水泄不通。不过袁熙终究不是袁术,身边也没有于吉那等神棍装神弄鬼。因此面对来势汹汹的齐军,袁熙选择了以最传统的方式来坚守城池。如此一来双方也就由此陷入了僵持之中。
曹丕穿着皮甲,手持练习用的木剑,死盯着对面步步紧逼的老兵。对方个头足足要比曹丕高出一个半脑袋,身形也要比他大出一圈。但曹丕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而是奋力举剑格挡对方一击又一击的进攻。十一月河北已然飘起了雪花,曹丕的内里却汗如雨下,呼吸也越来越急促起来。下一刻他才一举剑,对方便以更快的速度,更猛的力道一挥直攻他下盘。曹丕只觉的小腿钻心一疼,一个踉跄之下差一点儿就要跌倒。就在他好不容易稳住下盘之时,对方又一记过肩砍打中了他的头盔。终于曹丕再也没能稳住重心,狠狠地跌在了校场的泥地里,引得周围观战的齐兵一阵哄笑。
如此狼狈的模样对曹丕来说早已见怪不怪。遥想当年在曹营之时,曹丕也算是出了名的神童,是校场上的常胜将军。谁人不夸曹二剑术了得。哪怕到了齐营之后,他亦风光了一段日子。因为起初曹丕为了将精力放在讨好蔡吉上,日常总是一个人练剑。偶尔找人比划也是找一些比他大个四、五岁的齐兵随便练练。这个年纪的齐兵都是没经过阵仗的新兵,可能书个月前还是在田头嬉戏的放牛娃,或是游走于街市之间的学徒。自然不可能是从小练剑,有名师教导的曹丕的对手。
然而自打曹丕下定决心要变得更强之后,他便不再去找那些鱼腩练剑,而是花更多的去找老兵切磋。结果他的战绩急转直下,由常胜将军变成了现在的鱼腩。曹丕也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羞辱中,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他从前所取得的那些胜绩,并不是因为他的剑术有多高明,而是出于曹操之子的身份。如今在齐营之中这个身份非但保护不了他,反而会让他的对手更加不留情面。
让那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小子好好出出丑——这是不少同曹丕练剑的齐兵心里的真实想法。虽然没人将这话说出口,但曹丕还是能从对方的一招一式中感受到深深的敌意。但他对此并不在意。只要能变强就行。抱着这一想法,曹丕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羞辱,同时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磨练着的技艺。
蔡吉远远地瞧见曹丕拄着木剑自泥地里站起了身,不由黛眉微蹙向身旁的赵云问道,“子桓这些日子都在此寻人练剑?”
“那小子天天都很卖力啊。”一旁的麴演替赵云答道。
“他天天都在此练习?”蔡吉奇道。由于这些日子忙于指挥合围河间城,她倒真没去管曹丕做了些。
“已半月有余。”赵云点了点头,跟着又补充了一句道,“就十三岁的孺子而言,也算进步神速。”
“吾十三岁时已能剿杀沙匪。这点雕虫小技算得了啥”麴演不服气道。
蔡吉并不在意麴演与曹丕究竟谁强。她感兴趣的是曹丕转变。因为前几天崔林也曾在不经意间提起,曹丕近期比往日更勤于学习。结合眼前的情景来看,曹丕似乎是想在文武两方面努力磨练。难道说是受了上一次的刺激?
就在蔡吉惊讶于曹丕的变化之时,崔林亲自为她送来了一份密件。蔡吉一瞧封口的腊印,便知信是段娥眉写的。于是她当即不动声色地拆开密信一目十行地阅览起来。正如蔡吉猜测的那样段娥眉在信中详细地报告了刺杀于吉与焚毁国师府的全过程。同时也汇报了邺城城内曹军的情况。不过段娥眉写了一段颇为私人的内容,让蔡吉看了嘴角不由弯起了一丝无奈的苦笑。
“主上,出何事也?”瞧出蔡吉有些异样的赵云略带担忧地问道。
蔡吉将信一收,半揶揄着说道,“曹操不仅拿下了邺城,还抱得河北第一美人归。”
一听第一美女麴演立马就来兴致,“河北第一美人?岂不是袁熙的甄?”
“正是甄。”蔡吉说到这儿,想起历史上的典故,不禁感慨万千道,“子修真乃孝子也。”
“吾也听闻曹子修为人武勇正直。”麴演说着,用下巴指了指对面浑身是泥的曹丕,“同是曹操之子,那小子差远了。”
蔡吉却浅笑着摇了摇头道,“子修是孝子,子桓是曹操子。”
第三部《鼎峙春秋》到此完结了,总共一百二十章比前两卷长好多哟。接下来是新的一卷《建安群英》,顾名思义就是之前打酱油滴~众诸侯要在下一卷登台表演咯。
小剧场
史实向——
曹兵甲报~~~禀司空,二已纳甄
正文 第一节 精诚合作
费章节(16点)
建安六年(201年)的孟春咋暖还寒,洋洋撒撒的雪花宛如粉杏,为许都的亭台楼阁披上一层雪白的素妆。刘协身着青色常服负手立于窗前,远眺风雪朦胧中的琼楼玉宇,眼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焦虑。
一年中袁绍伏诛,邺城光复等一系列的捷报本该让汉廷上下弹冠相庆才对。可身为汉天子的刘协心情却始终开怀不起来。在他看来逆贼的灭亡固然值得高兴,可曹操的权倾朝野更令他寝食难安。随着曹军在黄河以北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曹操的威望也随之与日俱增。哪怕他在外征战一年,许都的文武依旧是以曹司空马首是瞻。更毋庸说荀彧等人情愿五百里加紧地将重要公文送去河北绝断,也不愿意让这个近在咫尺的天子亲政。
“陛下,吴大夫、董将军求见。”
小黄们的通报声打断了刘协的思绪。年轻的天子旋即坐回案边,清了清嗓子道,“宣。”
不多时小黄门便领着吴硕与董丞走进了云台殿。但见两人一进门就朝着刘协双双腑身叩拜道,“参见陛下。”
“二位卿家平身。赐坐。”刘协抬手一挥,一旁的内侍连忙为两位重臣搬来了坐枰。
“谢陛下。”吴硕与董承叩首谢恩后,便一左一右地坐了下来。
刘协见二坐定之后,又朝殿内的小黄门使了个眼色。那黄门见状立即会意地领着一干内侍退出了云台殿。眼瞅着碍事之人都已清场,刘协的态度立马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只见他一把抓起案牍上的一卷奏折,急不可耐地向吴硕与董承控诉道,“二位卿家,蔡安贞竟上书请封曹操为丞相,这可如何是好?”
“丞相?荒谬荒谬”董承一听蔡吉为曹操请封丞相立马就跳了起来。其实也难怪董承会如此激动。丞相一职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会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六国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年萧何独任丞相,后迁为相国。萧何死后相国一职由曹参继任。到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又开始分设左、右丞相由于在王朝结构下“相权”与“皇权”必然会形成冲突,很少有皇帝能长期忍受权力过大的相权。因此在皇权强盛的时期,皇 帝总算不遗余力地削减“相权”。
汉武帝就曾设立内廷制衡丞相。到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从此到西汉末年,大司马的权势一直在丞相之上。待到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一措施旨在分散丞相的权力,既将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年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此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三公仅为备员。东汉末年,大权从皇帝又转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也由此成为一种空衔。
眼下若要封相,无疑就得先废除名存实亡的“三公制”,恢复与皇权分庭抗礼的“丞相制”。本来曹操就已经够嚣张跋扈,要是再在许以丞相之职,岂不是让其如虎 添翼。不过最让刘协觉得郁闷的是提议者不是别人,正是一直以来被他寄予厚望的蔡吉。难道真如俗话所言,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相比董承的激动,刘协的郁闷,吴硕倒是显得颇为稳重谨慎。却见他在紧蹙眉头思虑了半晌之后,语出惊人道,“臣以为陛下拜曹操为相也不无不可。”
刘协没想到吴硕也会站到蔡吉那一边,瞠目结舌之下竟不知该说才好。倒是董承抢先一步替其质问道,“吴大夫何出此言世人皆知曹操狼子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今陛下加冠在即,尔等不思辅佐陛下亲政,却接连献媚权臣。究竟是何居心?”
董承一席话可算是说到了刘协的心坎里。话说刘协与蔡吉同岁,今年刚巧满二十岁。依照两汉的习俗,男子满二十就可行加冠之礼。一旦完成加冠之礼,就表示刘协从一介少年成长为了成年男子。满朝文武自然也就不能再以刘协尚未成年为由阻止他亲政。因此董承的话音一落,刘协便随之挺起了胸膛摆出一副“朕要亲政”的架势。
然而吴硕在政见上虽与尚书令荀彧有诸多分歧。但有一点看法两人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现在的刘协还不适合亲政。诚然刘协这些年来一直都努力学习做一个明君。但这世上有许多事情并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特别是权利这等事不仅要看个人才华,更要看运,看势。姑且不论刘协的运气如何,至少目前的局势对汉室并不利。所以吴硕和荀彧都认为汉室现在需要一个像曹操那样的能臣力王狂澜。两者的区别在于,荀彧认为刘协只要安安分分地做好周天子,放手让曹操为大汉平定江山便可。而吴硕则认为,因由文武百官一同辅佐天子,不可任由曹操一家独大。所以就算明知会让年轻的天子不悦,吴硕还是实事求是地向其劝阻道,“陛下明鉴,眼下天下未定,还请陛下暂缓亲政,以大局为重。”
眼见吴硕再次一忤逆的意愿,刘协的脸面顿时涨得通红。却听他不服气地反驳道,“蔡安贞双十年华,便已统领大军征战河朔,其功绩更是丝毫不逊于曹操。朕与蔡安贞同岁,又是堂堂男儿之身,如何不能亲政?如何不能御驾亲征?”
“陛下有此决心,实乃大汉之幸。”董承连忙跟着一起附和道。当然他之所会如此卖力地支持刘协亲政,说到底也是为了的权势着想。两汉的朝堂从来不缺外戚专权。然而董承与曹操虽同为外戚,可曹操是先有了实力再做外戚。而他董承除了外戚的身份之外别无它长。甚至还顶着董卓余孽的帽子。这就意味着董承的权势完全取决于皇权的大小。刘协的权利越大,董承的地位也会随之水涨船高。相反刘协要是一辈子做傀儡,董承也只能一辈子做个挂名车骑将军。所以刘协能否亲政对董承至关重要。一旦刘协亲政,董承便可取得实权,做一个名符其实的车骑将军。
然而面对一心想要亲政的刘协与董承,吴硕却在心中腹诽,天下间双十年华的男女有万万千千,蔡安贞却只有一个。当然这话并不能当着刘协的面说。在天子身边侍奉多年的吴硕十分清楚刘协的性格。幼时颠沛的经历让刘协形成了既好强又敏感的性格。过度刺激年轻的天子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吴硕在沉吟了一片刻之后,便打算换一种方式来说服刘协,“陛下明鉴。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也。陛下手中一无虎符,二无兵马。就算亲政,又能如何?”
吴硕的反问直击刘协命门。就算他再不服气,也无法忽视没有兵权的软肋。就像之前曹操在官渡不打一声招呼就直接处死了两个朝廷命官。刘协固然是气得牙痒痒,但碍于袁绍正大兵压境,加之那两个文官也确实有临阵脱逃之嫌,于是只好捏着鼻子无视了曹操的嚣张之举。那怕是先前力挺刘协的董承这会儿也只得悻悻地闭上了嘴。吴硕见状便趁热打铁道,“勾践卧薪尝胆,而后灭吴。陛下刚及弱冠,曹操已年近五旬,何须急于一时?”
吴硕一蕃推心至腹的进言让刘协不禁想起了早年从李达那里听来的蔡吉事迹。是啊,像勾践、蔡吉这样的人都有忍耐的时候,身为天子又如何不能为大汉江山忍一时之气。想到这里,刘协再次拿起了那份奏折一咬牙道,“罢也,朕就拜曹操为相。”
且就在刘协咬牙切齿地做出“让步”之时,吴硕却抬手打断道,“陛下且慢。眼下并非拜相之时。”
“吴卿此话何意?”刘协不解地望着吴硕问道。
吴硕意味深长地笑了笑道,“臣以为陛下可先将蔡安贞的奏折公之于众,待曹操有所回应后,再顺水推舟也不迟。”
刘协虽被供在深宫做傀儡,但终究也算是同曹操斗智斗勇了多年。此刻听罢吴硕所言,他立马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确实,做好让步的决定,并不代表就要立即做出让步。正所谓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封曹操为丞相只是底线,如何触及这条底线,就要看曹操如何表现了。此外不用吴硕多加解释,刘协也能想象得到此事一经公开,会在朝堂上引起怎样的争议。而曹操与蔡吉也会因此被推向风口浪尖。思虑至此,刘协不禁会意地点头赞道,“妙”
董承坐在一旁眼瞅着天子与吴硕一唱一和,心里颇不是滋味。在外人眼中他与吴硕是天子最器重的臣子。可董承自个儿心里清楚,吴硕对天子的影响远胜于他这个国舅。所以只要一有机会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在暗中与吴硕较劲,但结果往往是吴硕更胜一筹。今天的情形也不例外。不过就算董承再不服气,他也不得不承认吴硕的一些说法确实有道理。例如没有兵权就是他们这票人最大软肋。
话说,早年刘协还曾利用蔡吉借的那五百兵马扩充了一支御林军。可自打宛城之战后曹操便开始一步步削减这支兵马。到后来就连一直深受刘协重用的李达都被调换给了蔡吉。如今许都宫城内的御林军从上到下皆是曹操爪牙,刘协能指挥得动的也就是那几个内侍而已。因此吴硕一提兵权,刘协立刻就软了下来。
然则董承却不似吴硕和刘协那般“悲观”,在他看来天下间握有兵权的诸侯可不止曹孟德一人。就算天子目前无法在曹操眼皮子底下组建亲兵,依旧能召集其他诸侯为朝廷所用。刘表、马腾、刘备、孙策哪个比曹操差。哪怕是蔡吉也不见得真以曹操马首是瞻。至少从齐营传来的诸多流言看来,蔡吉并没有将曹操的那个次子当回事的样子。当然在这些诸侯之中,董承最看好的还是马腾和刘表。马腾与董承同为凉州人,两人本就有些交情自是不用多说。而刘表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是现今最能同曹操叫板的诸侯。有道是金角银边草肚皮,曹操占据四战之地,一旦挑动刘表与马腾一南一西进攻曹操,周边的其他诸侯也会跟着群起而攻之,曹操必不能招架。反正这种驱狼吞虎的把戏,董承也不是第一次耍。只要能将诸侯掌控于手中,又何愁没有兵权。
想到这里,董承下意识地捏了捏袖中一封书信。此信乃是刘表所书。信中内容虽只是寻常的寒暄客套,董承却一眼就瞧出这是刘表在借的关系向天子买好。不过这会儿的董承并没有将信上交给刘协,更没有提起刘表示好一事。因为在吴硕的启迪之下,董承俨然已经在心中谋划起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而在这个计划成形之前,他并不打算向天子透露丝毫信息,以免再次被吴硕抢去风头。
吴硕并不知晓就在他与刘协对答的档口,董承正在暗中谋划着惊天大计。他倒是挺庆幸董承这一次没有继续教唆天子亲政。说实在的吴硕对董承这等外戚并没好感,认为他太过急功近利,且心术不正。只是现如今朝中肯支持天子的大臣实在有限,加之刘协又十分宠爱董妃,吴硕也只好勉强接受了董承这个盟友。因此眼见董承一直默不作声,吴硕便礼貌地向他征询道,“董将军可有见教?”
回过神来的董承连忙奉承道,“吴大夫此计甚妙,陛下可依计行事。”
刘协见吴硕与董承如此精诚合作,不由朗声笑道,“有二位卿家齐心协力,朕何愁大业不成,大汉不兴。”
小剧场
刘协蔡卿家请留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