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盛京之战2(1/2)
随着修罗营炮火的延伸,大批清军步兵涌上城墙,试图阻挡修罗营士兵登城。
春秋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里面有一段话: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目前明军算上修罗营、宣大边军、西北四镇秦军以及关宁军,总兵力已经接近30万。
清军一方,盛京城内动员了能够动员的所有力量。上到五十岁的老汉,下到年不及弱冠的少年,纷纷拿起武器走上了城头。甚至城内的健妇,也都帮着做起了清军的后勤工作。全城青壮不分满汉,全部披甲执锐,作为骑兵随时准备和明军决战。
满人本来就是游猎民族,很多战斗技能都刻在了基因里。在努尔哈赤八旗制度的组织下,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基本上可以说是全民皆兵,使得盛京城内一下子暴兵50万,加上城内原有的30万满八旗、蒙八旗以及汉军旗,总兵力达到80万。
表面上看,明军兵少,不应该作为攻城的一方。但明军拥有先进的火器装备,而且明军阵容里还有多达10万的帝国精锐~登州修罗营。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抵消了清军在兵力上的优势,同时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在战前已经投入使用,一批又一批的给养从后方运到山海关,再经由大批民夫组成的四轮马车队运抵前线。从而使得目前的明军后顾无忧,士气高涨。
带有倒钩的云梯一架一架的搭在城墙上,修罗营士兵悍不畏死的向着城上爬去。
城下的修罗营步兵纷纷举枪射击,掩护附蚁攻城的战友。而城墙的清军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滚木礌石、油锅弓箭纷纷向着攻城士兵的身上招呼。
修罗营的步兵大多都是身着半身板甲护胸,头戴铁笠盔,脚蹬高邦牛皮战靴。腰间挂着弹药、手榴弹、水壶和急救包等物。
一体铸造的板甲虽然对于刀剑的防护性能不错,但是对于滚木礌石,以及城墙不时泼下来的热油却没有任何办法。很多士兵不是被砸伤就是被烫伤,还有城墙上那些西班牙火枪兵,他们的火绳枪也给修罗营士兵带来了巨大的杀伤。
一时间,南城墙上下的战事呈胶着状态。燕震从千里镜里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修罗营步兵从云梯上掉下来,心里不停的在滴血。这些都是他从山东一手训练出来的热血儿郎,在登州的校场上,很多士兵都在训练的间隙和他攀谈过。很多士兵的面容也都印在燕震的脑子里,这些憨厚的农家子弟在修罗营接受了燕震安排的强化思想教育。
以方以智等人为首的训导员反复的给士兵们灌输着,“大丈夫当战死于边野,不可逝于病榻”的人生观。导致修罗营上上下下都是一群狂热的亡命之徒,在这些年轻人刚刚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里,“华夏”两个字不仅仅是一个族群的名字,更是一种信仰。为了这种信仰,他们披甲执锐走上生死一线的战场,哪怕是风餐露宿,哪怕是刀剑加身,哪怕是血沃山河。
但是,前世军人出身的燕震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慈不掌兵。
想要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之师,就必须要让士兵经过残酷的战场历练。只有从血与火中走出来的百战余生之徒,才有资格被称为真正的精锐。
“侯爷,我也带将士们上去吧!”马青主动找到燕震请战说道。
“嗯,去吧,命令火枪兵从城下加强火力压制。注意城墙上那些身穿黑红色军服的人,如果所料不错,这些应该是皇太极从欧洲请来的帮手。”燕震叮嘱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