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泉州之战(六)(2/2)
没有军令,谁也不敢打炮。
炮手们个个急得抓耳挠腮,又无可奈何。
一路上,那些近海打鱼的渔民看着悬挂着大宋旗帜的战船,一开始还四散逃窜,可是当发现大宋水师竟然秋毫不犯的时候,又站在渔船上远远地观望着。
而文天祥他们根本没时间搭理这些北地的渔民,也没有时间去搞那些政策宣传等等。
原因很简单,数百艘战船一路向北行驶,这么大的阵势,那绝对是无法掩人耳目的。
要不了多久蒲寿庚之流肯定要收到消息,所以还是赶路要紧。
……
李恒字德卿,号长白,元朝名将,西夏国宗室后裔。
历史上正是此人和张弘范一起在崖山水域南北夹击,南宋灭亡。
此时的李恒正和蒲寿庚两人端坐在泉州市舶司衙门里。
地面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茶盏的碎片,显然是有人刚刚发泄了一通怒火。
下面跪着的一名小喽啰大气不敢喘一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喽啰的脑门被碎片划破,却丝毫不敢乱动,任凭额头上的血水滴落在干净而又奢华的地板上。
内心极度恐惧的小喽啰有些颤抖,却又紧咬牙关试图控制住抖动的身体。
李恒左手端着茶盏,右手拿着茶盖,有一搭没一搭地刮着茶沫子,时不时摇着脑袋用嘴吹上一二。
然后将茶盏放至嘴边,慢慢地将茶水吸入口中。
而一旁的蒲寿庚则垂足正襟坐在椅子上。
两人屁股下面的椅子,乃是用上等紫檀木打造。
造型轻巧美观,雕刻图案都颇为考究,极尽奢华之风。
古代华夏的坐姿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
最早皆席地跪坐,大体上分为跪坐、盘坐。
到唐宋时期,华夏国人坐姿逐渐由盘坐跪坐向垂足而坐转变,这其实是华夏起居方式的一种变革,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
“说吧,到底怎么回事。”李恒不怒自威地问道。
“回大帅,二十日之前南朝派出三万水师,三百余艘战船从琼州出发,一路向北。十五日前与广州水师沙将军遭遇海战,沙将军阵亡,广州水师全军覆灭。目前南朝水师已经逼近我泉州海域,请大帅速速决断。”小喽啰颤颤巍巍地说着。
“哼,一群饭桶,沙全那小子也有一万水师,顷刻间又岂能全军覆灭?”
“回大帅,据打探到的消息,南朝新式武器颇为犀利,可发射弹丸,遇甲如纸片一般轻易穿透,沙将军无力抵挡,以至于全军覆灭。”
“放屁!老夫南征北战,纵马一生,平生只信奉弯弓之硬,腰刀之利,何曾听闻过有什么弹丸之说!”
气头上的李恒再次勃然大怒,大喊一声:“来人,把这谎报军情的杂碎拖出去砍了!”
两名亲兵走了进来,把小喽啰拖了出去。
“大帅,小的句句实情啊,请大帅明鉴!”
“大帅饶命啊,大帅饶命啊!小的没有撒谎!”
生死之间,小喽啰裤裆湿了一片,不停地求饶着,希望能有奇迹发生。
“不要过来啊……”
小喽啰求饶的声音戛然而止,一颗上好的头颅用托盘端了进来。
“请大帅过目!”
亲兵看着托盘中的头颅,面无表情地说道,好像端的只是一个物件一般。
李恒连看都没看,直接挥挥手,亲兵转身又退了出去。
“参知,此事必有蹊跷啊。”蒲寿庚说了一句。
李恒此时任参知政事。
“嗯,本官自然知道,无非借脑袋一用罢了。”
好人妻的那位斩杀粮官王垕的故事,虽说是《三国演义》杜撰的。
但事件的原型还是有的,原型源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中:常年征战,粮草不足,以小斛以足之(就是用小斛给军中发粮草,冒充足额发放)。
将士们吃不饱,怨恨太祖(曹操),太祖以盗官谷之罪怒斩之,脑壳挂于军门之上。
将士们看到之后,果然怒气消了。
嗯,然后一个个感恩戴德,还是丞相体恤我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