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逋赋(1/2)
午间太阳很大,空旷的奉天殿广场上,空无一物。影子拉的很短,头上的汗,却是出了不少。
朱允熥走在前头,小太监跟在后面。
“你腿咋了。”
小太监走路时,一瘸一拐,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回殿下,奴婢没伺候好主子,被朴总管罚了。”
朱允熥放慢脚步,“他为何罚你。”
“主子您去那荒院时,奴婢没拦着您,让主子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污了主子的眼睛。”
“难为你了。”朱允熥步子加快,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波澜。
这深宫之中,到处都是耳目。
奉天殿,应天紫禁城的主殿。每日的早朝之后,朱元璋和朱标,都会在这里与六部大臣廷议。只不过,这个传统,在建文朝时,就被废除了。
到了门口,朱允熥刚要大声报一声,就听到里面摔折子的声音。
今儿在宫中巡视的,是常家的常森。
见着朱允熥,常森赶紧跑过来,“三爷,您还是不进去的好。皇爷在里头,正骂人呢。六部的尚书们,都被骂了个遍。”
朱允熥脸色有些古怪,“皇爷爷为何突然这么大火气。”
常森看看左右,低声说道,“今早,信国公来报,福建水师,许久未得军饷,军中人心不稳。皇爷龙颜大怒,下令户部彻查。翻遍了整个户部,也没找到福建的税章。”
一番话,朱允熥脑子里瞬间出现了两个字:逋赋。
大明,以武建国。每年的税收,有一多半都要用于军费。北边的鞑子,东边的倭寇,南边的蛮夷,这些都是大明朝的心腹之患。
中央巨大的财政支出,很难顾及三边。因此,就衍生出了另一种制度。
边民养边兵,这也是明朝屯田制的前身。
简单来说,福建、浙江两省的赋税,先由两省布政留下军中所用,其余再上交朝廷。
这种制度,虽然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却对大明朝的税收制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朱棣能够毫无顾虑的北伐,也是得益于此。
总得来说就是,福建水师,是由福建赋税养着的。
而逋赋,就是逃税。
在洪武朝,还没人敢明目张胆的逃税。因此,洪武朝的逋赋,是朝廷允许的,但朱元璋不允许的。
更为简单的说就是,洪武七年,皇嫡长孙朱雄英出生。朱元璋因此,大赦天下,很多税收那一年也得到减免。减免的税,第二年地方还会再收回来。以此来歌颂天下太平,吾皇圣明。
第二年,很多名门望族大家,都交不齐税。于是,地方和这些大家,约定成俗。
洪武八年时,他们留下自己用的,剩下来不够交税,就与地方官商议,先交八成。而第二年时,又交八成。
久而久之,这些名门大家就一直都欠着朝廷的税。
而地方,根本不敢报与朝廷。给足朝廷的,留下自用的。那自然是没多余的钱,给汤和的福建水师用作军费了。
朱允熥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件事真正被搬出来,是在洪武二十三年。
这一年,韩国公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和空印案,被问斩抄家。数千文官,涉案其中。其中不乏多位六部尚书、侍郎。
又恰逢蓝玉受封梁(凉)国公,权倾朝野。
延续整个洪武一朝的文武之争,也在洪武二十三年至洪武二十五年,达到了武将勋贵们的巅峰。
朱允熥对文官没什么印象,除了他的老师,朱允熥几乎与文官集团,没有交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