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文人相轻(1/2)
张观山走近一看,不由得眉头一挑,见书屋的半句诗写的是。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这句诗如何来的?”。
张观山目光闪动,将一个店小二拉过来,指着那半句诗问道。
“官人,这半句诗,乃是店掌柜昔日一个故人,不远万里寄来的”。
“一个姓墨的老秀才?”。
“对!听掌柜说,确实是一个姓墨的秀才,只可惜无下半句,掌柜写不来,就连们主家也写不出来”。
“便把上半句放在这里,若谁能补全,让我们主家满意,奖千两白银!”。
张观山眼神古怪,墨先生在张府的时候,时常吹嘘自己年轻时也阔过,认识一些京畿的文人。
当时他只觉得,墨先生是在吹牛,现在看来,真有可能不是在吹牛。
至于这句诗,乃是最初墨先生教他练字时,他随手写的一句,出自白鹿洞二首。
这首诗最出名的一段,乃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后人补了一句,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补的确实不错,以至于广为传知,让后来人都觉得,这般才是原诗。
当时墨先生追问下一句,他没说,只言考一考这个老秀才,让他去补。
想不到今日竟在京畿,看见了当初随手写的上半句。
“这句诗不错”。
张观山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转身离开,挑几本当朝人撰写的史书,找了个位置翻看起来。
到了晚上,明德书屋快要打烊,人走的差不多了。
“嘭~”的一声,张观山合上手里的书,将目光看向书屋一角,挂着的半句诗。
一天下来,有很多举人为了千两白银,跑去写下半句诗。
很显然,没有一句能让主家满意的,若不然,这半句诗就不会一直挂着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
张观山呢喃自语,一摸储物袋,将他带来京畿的文房四宝拿出来,研好了磨,沾好了笔,去到半句诗前。
“官人,这可不能乱写”。
有一收拾桌椅的店小二眼尖,看见张观山后,赶忙出言劝阻。
可为时已晚,张观山添上半句诗后,一摆手离开书屋。
“把你们掌柜喊过来,看看某家写的如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但凡有些学识的文人,心中大多自傲,看不起他人所撰写之文,更别说他一个武夫了。
正因如此,他白天没起什么炫耀的心思,就算他把原句补上,单凭他的身份注定会被看轻。
“还是写上去了”。
店小二轻叹一口气,他就是门口迎客的,知晓其是镇妖司的人,因此并未把张观山最后一句话放心上。
可走近一看,整个人不由得愣住了,口中轻声诵读。
“不是道人来引笑,齐情王思正追寻”。
诗中本该是周公,孔子,奈何这个世界没有二人,张观山便以史书中,最出名的两位儒仙,齐,王替代。
“掌柜!快去喊掌柜!!”。
店小二回过神,口中嘀咕,赶忙去到二楼把店掌柜喊下来。
听闻有人未经同意,擅自在书屋一角,用毛笔把自己所想下半句写上,店掌柜本有些生气。
可亲自看见下半句诗后,不由得眼前一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