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林峰的第一篇博士论文(1/2)
随着与燕SAN厂的合作顺利推进,林峰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现在,他只需等待陆教授那边的研发进展,便可以着手进行下一步的生产计划。而在这个过程中,王权的表现让林峰十分满意,他能够独当一面,很好地跟进了与厂家的合作事宜,这让林峰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其他重要事务。
按照之前的计划,林峰开始起草念博士后的第一篇论文,题目叫《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企业管理者观念转变研究》;
其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型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成为企业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林峰在论文中阐述了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确实会面临诸多问题:
观念转变方面:经营理念滞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任务通常是由上级部门安排的,企业无需过多考虑市场需求。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去发现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许多传统的国有工厂习惯了按照计划指标生产产品,对于市场调研和消费者偏好分析等工作缺乏经验和意识。这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产品积压的情况。
竞争意识淡薄: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因为生产任务、原材料供应和销售渠道基本都是分配好的。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来自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一些企业在过渡阶段难以适应这种竞争环境,仍然依赖政府的保护或者行业垄断地位。例如,一些地方的公用事业企业,在面临民营资本进入的竞争压力时,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
管理体制方面:决策机制僵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决策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决策。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需要建立灵活、快速的决策机制,以应对市场的变化。例如,在计划经济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新产品开发需要层层上报审批,过程漫长。在市场经济中,这样的决策速度就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调整决策机制,就可能错失市场机会,比如新技术的应用、新市场的开拓等。
内部激励机制不足:计划经济企业的员工工资和福利通常是按照固定的级别和年限来确定的,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关系不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员工缺乏工作动力,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市场营销方面:市场渠道建设困难:计划经济下企业的产品销售主要依靠政府分配的销售渠道,如物资部门、商业部门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需要自己开拓销售渠道,包括建立经销商网络、开拓电商平台等。对于习惯了计划经济模式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不知道如何与经销商谈判,如何进行市场铺货,导致产品难以进入市场终端。
品牌建设薄弱: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因为产品不愁销售,更多强调的是产品的生产指标。而在市场经济中,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许多企业在过渡阶段没有品牌战略,不懂得品牌定位、品牌传播等工作。例如,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错,但由于缺乏品牌知名度,在市场上只能以低价竞争,无法获得品牌溢价,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资源配置方面:资金筹集难题:在计划经济下,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银行的指令性贷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发行股票、债券、吸引风险投资等。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适应这种资金筹集方式的转变是困难的。例如,一些企业不了解资本市场的规则,无法有效利用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工具,导致资金短缺,影响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人力资源适配性差:计划经济下企业的人员流动受到限制,员工往往是终身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战略灵活配置人力资源。企业在过渡阶段可能会出现人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比如缺乏市场营销、金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一些传统岗位的人员冗余。同时,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也是企业面临的挑战。
针对这些方面,林峰提出政府可以为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提供以下多方面的支持:
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
制定产业政策:政府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和领域转型。例如,对于新兴产业给予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入并推动产业发展;对于传统产业,制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政策,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包括制定和完善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保护企业的产权所有者的权益。推动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和清晰化,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民营企业,加强产权保护,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