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祖祠夜遇(上)(1/1)
第一百六十二章祖祠夜遇(上)
徐长青一路急奔,似乎想要通过这种方法来发泄心中的郁结之气。虽然他并不认为做为周家人的张氏说这些话有什么错,但是在当时的时间和地点说这些,显然极大的污辱了他极其珍贵的那点世俗情感,让他感到了极大的愤怒,或许更多的是伤感和对母亲之死的不值。
当快要接近周家祖祠的时候,徐长青已经逐渐冷静了下来,这时他忽然看到月亮的太阴之气似乎被某种力量牵引,分出极细微的两缕月阴之气,落入祖祠院子里面。同时从周家祖祠里发出了一阵人耳不得闻的尖啸声,若非徐长青有铜甲尸分身,只怕也很难听到这阵声音。
“僵尸啸月!”徐长青神色一怔,眼睛微微一眯,脱口说道。
在说话间,徐长青身体变得如飞絮一般轻盈,身体的气息完全被收敛到了体内,悄无声息的落在了祖祠院落的一棵大树之上,向下看了过去。只见此刻在祖祠的院落之内,正有两只绿毛僵尸正在抬着头,张开大口,一点点吸收那点太阴之气。
这两只绿毛僵尸的九窍阴穴全都被插上了棺材钉,而且用红尘绳连在了一起,刚好在其胸口和后背布上了一个小锁灵阵,而两根红尘绳的线头则绑在了一个老道士的中指上。这个老道士面容瘦削,留着山羊胡须,看上去很是猥琐,身上的道袍是普通的八卦袍,分别不出门派,但是从他控制僵尸的手法来看,应该出自白莲教旁系的黄天道。
黄天道是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邪教,讲的也是三教合流,基本教义也是套用了佛家的三世佛论。之后受到明清朝廷打击,逐渐没落,教中法术也大多失传,最终被白莲教吞并,成了下属的一个不太起眼的分堂。在黄天道中,真正能够称得上是修行之人的只有八人,这八人乃是嫡系流传,掌握了一些家传法术,在教内人称八佛爷。徐长青从这名老道士同时控制两只绿毛僵尸的能力来看,这人必然也是黄天道的八佛爷之一。
此外还有一点令人感到诧异,那就是在绿毛僵尸和那名老道士身旁还分别站着几个老人,神色镇定,丝毫没有因为绿毛僵尸的出现而感到惊慌。这几个老人徐长青白天在丹房的时候,大多数都见到过,他们似乎都是旁系的当家人,其中一个像貌慈祥、但骨子里却很阴晦的老人特别让他感到不舒服。
“听说白天老太太突然病倒了?”这时那名表里不一的老人看着老道士炼尸,忽然开口问道。
站在他身侧的其他老人先是愣了一愣,跟着又立刻点头称“是”,跟着又说了一些不堪入耳的话咒骂老太太为何不早死。
为首的那名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冷笑,说道:“老太太死不死都无所谓了,等到二姑爷把僵尸炼好以后,那些嫡系之人都不过是我等手掌心的猴子,任由我们拿捏。”
“二姑爷!”徐长青听到老人对那名老道士的称呼后,脸上露出了一丝了然于胸的笑容。二姑爷这个称呼乃是黄天道教众对八佛爷称呼所用的暗语,指的便是八佛爷之一的欲公大祖,由此看来这周家旁系的几个掌权人全都是黄天道的教徒。
“噤声!”听到几人私语,那名老道士不满的瞪了几人一眼,令到几人寒噤不已,连忙闭上嘴巴。
老道士手结法印,口中念念有词,通过红尘绳全力控制着绿毛僵尸的行动。随着僵尸吸收的太阴之气越来越多,控制的力道也越来越大,老道士的额头上已经不由自主的冒出了一滴滴斗大的汗珠。
过了良久,两只绿毛僵尸似乎吸足了太阴之气,并且依靠本能用尸气来一点点来炼化这一股太阴之气,身上几处伤口上附着的魔气也被一点点逼出。看情形,应该是追杀身受重伤的灵威飞魔巴朗时,被巴朗打伤的,或许正是由于这些绿毛僵尸受伤了,才会被欲公大祖这样半调子水平的修行者给捕捉到。
“封!”这时,老道士从红尘绳上感觉到绿毛僵尸的力量大增,似乎有点要脱困而出的时候,连忙纵声上前,将两张早已准备好的符咒贴在了他们的额头上,并且用加了黑狗血的上品朱砂在九根棺材钉上涂抹了一番,方才长舒了一口气,放松下来。
“没想到这次来周家寨一趟,尽然得到了这样两尊宝贝,嘿嘿!实在是不虚此行啊!”老道士又颇为得意的看了看眼前两尊僵尸,然后叹了口气,惋惜道:“可惜另外一尊逃了出去,被打坏了,实在糟蹋了!”跟着又朝周家旁系的那几个老人,冷言道:“以后老夫施法的时候,你们全都给我把嘴闭上。”
那几个周家老人见法事做完了,连忙上前见礼,但听到老道士的话,几人脸色不禁略显阴沉。不过虽然几人颇为恼怒,但却不敢反驳,只能点头称是。并且赔不是道:“是弟子莽撞,还望大祖勿怪。”
为首的那名老人这时先行站出来,拱手贺道:“恭喜大祖,炼成这等宝贝,将来定能将我黄天道发扬光大。”几句赞美后,他脸色又略带担心的询问道:“大祖,眼下周家嫡系那个在外修道的丫头回来了,加上老太太请来的那两个小崽子,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计划呀?”
“你们放心,那个丫头不过是学了南方毛家的一些驱鬼本事算不得什么,即便是毛家家主本人来了,法力也不过和老夫是伯仲之间。那两个小家伙更算不了什么,几手上清五雷正法,还难不倒老夫。”老道士倨傲的扬了扬头,略带得意的看着眼前的两具僵尸,说道:“你周家的这个祠堂阴气极重,正好可以帮助老夫炼化这两具僵尸,只要这两具僵尸的绿毛脱离,成为了正尸,那三个人就根本不足为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