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这诗写得真好呀!”(1/1)
“这诗写得真好呀!”
中国的文字在世界上被公认为具有一种内在的艺术美。有学者称赞,中华民族的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而这些集中反映在我国古典诗歌里。诗歌更是浓缩了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散发着始终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有不少学者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学习古文和古诗,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句子,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们读儿歌,不要背古诗。可是丽文教妞妞读古诗却收获很多。
丽文因为工作需要每天学习电脑打字,当时学习的是王永民先生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王先生编写的“字根表”像诗歌一样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丽文在家里练习时经常背“字根表”,有的地方想不起来停下了,妞妞竟然都能提示丽文,可能是丽文背的时候,妞妞听到了。丽文惊奇地说:“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她随意听来,居然比我记得牢。”
丽文开始正式教妞妞读古诗时,妞妞也就四岁吧。丽文给女儿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彩色插图的《唐诗经典选》,大约有六十首。妞妞一开始学习的诗歌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丽文经常和女儿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这方面并没有做计划,做得比较随意,有时候在和妞妞做游戏的时候一起背古诗,但因为持续不断地做,到妞妞上小学前,这些诗基本上都会背了。
我也认为,丽文的做法是有道理的。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歌并不重在理解,古诗歌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歌。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成人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因此,不少家庭教育学者认为,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经典诗歌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
很多家长觉得古诗对于儿童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句子,这些“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上,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家长在给两三岁前的孩子读诗时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做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比如,丽文在教妞妞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需简单说明一下个别的字词就可以了。当然,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一些非常优美的句子需要反复朗读和品味,如看到“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不仅要关注它的对仗工整,还要慢慢让孩子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读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可以想象那样一种田园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
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我国的传统启蒙教育中,在学习古诗文和圣贤之作时,老师们的经验教学是让学生大声朗诵许多遍,直到可以合书背诵,而且在朗读过程中注重诗文的抑扬顿挫的节奏,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领会诗歌和经文的意蕴,同时还能将文字包含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童脑中、心中。当然我们不是在宣扬古代私塾先生死板的教学方法,而是汲取其中的一些我们现代人可以借用的方法。
孩子读得多背得多了,不仅是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而且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方方面面的美。有一次,妞妞和丽文一起读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妞妞沉默片刻,然后就要出去看看下雨没,还对丽文说:“妈妈,我觉得这诗写得非常好!”丽文从未解释过这句诗,但九岁的妞妞读懂了,她有了自己的理解,她被这语言美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深深打动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