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林先生,我们想跟你合作(1/2)
道理,刘少明自然懂,可惜有些事情,并不是他说,上面就会同意。
而是要在商量过后,才会决定。
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难怪林先生的这所科学院,气氛要比其他科学院的气氛要好很多。”
“有这样一位院长,以及这个科学院的制度,我相信这所科学院的任何一位科学家,研究起来,也十分轻松。”
林轩微微一笑,带着刘少明来到了科学研究室,将他们的这个芯片,展示给他看。
上面已经有了不少的构建图,而且还有未来的构建。
刘少明看着屏幕上的这些,脸上充满了惊讶,就是他一旁的助理,脸上也充满了惊讶。
这个芯片的重要性,已经超脱了他刚来时,心中的想法。
可以说,如果这个芯片被其他国家知道了,那么一定会花大量的资金,以及大量的报酬,来拉拢林轩。
而且余乐成也说过,这个项目技术,完全是林轩提供的,而他们只是按照这个技术,进行研发。
可以说,拥有了林轩此人,那么芯片技术只会更加的厉害!
这一刻,刘少明看着林轩的目光变了,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拉拢林轩,跟他合作!
“林先生,你们研发的这个芯片,真的很厉害!!”
“刘先生,我们这个芯片,其中还包含了,关于可重构芯片的技术原理。”
可重构芯片具备软件、硬件双编程的特性,硬件架构和功能随软件变化而实时动态变化,因而又被称为软件定义芯片。
可重构芯片的出现打通了“应用定义软件、软件定义芯片”进而实现“应用定义芯片”这一人们长期追求的通道,而广泛的适应性也使其成为替代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器件和经典处理器的有力竞争者。
可重构芯片技术的发展经历曲折。
尽管可重构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提出,但经过半个多世纪才终于获得突破。
可重构芯片最早的技术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的高层次综合理论和方法。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学者虽然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成为可重构芯片领域的全球领跑者。
了解可重构芯片的方法学原理,可深入理解这一全新技术路线的重要意义。
但是还是有许多地方,没有完全掌握。
而其中,动态可重构芯片的属性分类及潜在特点。
可重构芯片很多时候被误解成FPGA。
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如此。
在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就显得更少一些。
为了说明可重构芯片的独特性,我们以软件可编程性和硬件可编程性为两个轴,构建一个四象限的坐标图(图1),在来看看现有的芯片都可以放在哪个象限。
有意思的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处理器,例如CPU、DSP等,处在第二象限,因为它们的软件可编程,硬件基本上不太可动。
SOC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处在第三象限而FPGA、EPLD在第四象限。
动态可重构芯片有别于传统芯片的预期特点和潜在能力可总结为:
(1)软硬件可编程;
(2)硬件架构的动态可变性及高效的架构变换能力;
(3)兼具高计算效率和高能量效率;
(4)本征安全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