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可争执(2/2)
“自然是与民休养生息,广植农桑。相较于建朝之初,庙堂的整体实力也在提升。不管是称天子,还是皇帝什么的,臣民总要碗中有粮才可,而这也才是长久之计。”澹台商回答着。
“既然澹台宰执也如此说了,我们又岂能与庙堂起争执?”宋哲则是又提起了刚才的话题。
“宋吏首的意思是接受庙堂的安排?让他们再派一个监国宰执过来?而且在这地位上还要高于你我?看来庙堂是不信任我们了。这片土地或许也要易……”说到这里,澹台商立刻住口了,他有些不自然的看了看站在他面前的文庄王。
“本王知道宰执想说什么,我们君臣也很熟悉了,宰执不必隐藏什么。”
“澹台宰执如此说话是对于我王的不敬!”宋哲厉声说道。
“宋吏首也不必如此。”文庄王阻止了宋哲继续说下去,他自是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只是天子所封的一个诸侯国,又怎能与天子起争执?也不敢,更不能这么做。或许有的诸侯国会与天子相对抗,他们也有那样的国力,只要他们联合起来就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诸侯王也可以成为天下共主,可这天下共主只有一人,天子只有一个,又与本王何关?本王也只会是一个诸侯王,只想保这一方臣民的生计无忧。”
“我王的意思是接受庙堂……也就是朝廷指派的监国宰执?并且也不参与其他诸侯国的谋划?”宰执看向文庄王问道。
“澹台宰执说的没错,这正是本王的意思,就按照本王的意思上书庙堂。”
“臣启我王,臣已收到文良王亲笔所写的国书,还有武简王亲自写的国书,两王之意皆是要抵抗这一庙堂指令。”宋哲又恭敬的说道。
这时的文庄王已经慢慢的走回了他的王座旁边,但是他并没有选择坐下去。
“宋吏首的意思是先不用回复庙堂?而是与两王商议对策?”澹台商问着宋哲的意思。
“澹台宰执,两国的使节即将来到我国,这你也是知道的。我国不可慢待于这些使节,说不定之后还有别国的使节也会陆续来到我国,此时我国岂可率先回复于庙堂?这必将让我们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再说又岂能让我王涉险?我们并不是不给朝廷回复,只是现在不可这么做罢了。如果首先激起了各诸侯王的众怒,我国又是居于各诸侯国的中间地带,恐怕到时候也等不到朝廷派兵来救我们了。”
“宋吏首说的也对,我们不能第一个回复庙堂,但也不能拖得太久,如果有别的诸侯国首先表态了,到时我们再立刻上书庙堂。”澹台商同意了宋哲的做法。
“庙堂只是派一个监国宰执过来,连一个甲兵都不带,庙堂发来的文书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文庄王转身看向两人说着,“再说了,这也并非是庙堂直接削藩。”
“但是我王,这其中总会有一些随行之人,说不定就有刺客匿迹于其中,对于我王的安危,臣等怎可不考虑周全?”澹台商想到了这一点。
“朝廷不会这么做,难道天子会如此行事?我们这些诸侯王可都是先祖的至亲后裔,与当今天子也是同一宗亲,难道天子愿意背负这样的……”文庄王未将话说完。
“我王,不可不防啊!现在也不是先祖的时期了,在此之前,朝廷何曾指派过监国宰执啊?”澹台商坚持他的想法。
看着澹台商,此时的文庄王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他笑着对澹台商说道:“宰执,本王听说你有一个侄子智计百出,号称智囊式的人物,何不让他为我国出谋划策?让他也参与进这议事堂的商议之中。”
“这……臣启我王,他只是来我内府蹭饭而已,只是时间长了点,这一蹭就是十多年……之后肯定还会接着蹭下去,但至于说什么智囊之类的……他又岂会成为智囊?这么多年以来,臣都没能看出这一点来,不知我王又是从何得知的?”澹台商疑虑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