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涉政的心思(1/2)
1044年6月,范仲淹的离去,于庆历新政而言,是一场重大的挫折,但是并不意味着改革的失败。
改革主将的离去,意味着改革集团需要推举出来一位新的领导者,担子落在了韩琦身上,一系列新政的推出与落实,让人们觉得似乎依旧欣欣向荣。
但是,改革最大的支持者——赵祯,已经疲倦了,好像一阵风吹来的改革热情,随着这场风离去,也随之消散。
这场风,便是宋夏战争。
因为西北战事落败而引起的改革,随着辽夏相争,西北趋于安定,似乎也即将落下帷幕。
本来寄希望于改革能够富国强兵,但是却导致朝堂出现党争,包括范仲淹个人提出的一些复古的措施,在民间推行从而带来负面影响,也进一步影响到了赵祯改革的欲望。
接下来的几日内,赵昕在抽空教导赵昕的时候,都是让赵昕多看看李沆王旦等太宗真宗时期的老臣言行。而他们最大的主张就是清静无为,与民安息。
可是老爹,他们执政的时候,国家统一不久,百废待兴,自然应该与民安息,可是你现在不一样了呀!
赵昕很想要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赵祯,只是想了想,还是算了。
在赵祯的心目中,大宋这艘船能够开就可以了,只要不是我当舵手的时候灭亡了,也不算是辜负列祖列宗。要是胡乱变法,引得天下大乱,说不定还会加速灭亡。
赵昕心中说不出地烦躁,国家三冗问题突出,边境战事连西夏都无法战胜,自古王朝之弱,未有如宋者。
汉世以强亡,曹操提兵远征乌桓,何等快活,如今被西夏打到这个地步,为什么不改呢?
余光看了一眼赵祯,赵昕看见的不是解脱,而是自责,说是要清静无为,只是也要有这个内外环境让你清静无为呀。
改元庆历以来,因为内外交困,地方民变起义不断,乃至京师附近都不时听见传闻,此时不改,日后想改,花费的心力要更胜往昔。
赵祯不明白这个道理吗?不,他明白,他不是不愿改,而是不能改,他的威望不够。作为太平天子,虽说不是政令不出汴京城,但是也好不了多少。
若是宋夏战争赢了该多好?思索良久,赵昕心底深深一叹,若是赢了,携大胜之威,一应豪强贪官,哪个不给你剿灭了。
只是北宋而今已经没有组织一场灭国之战的储蓄了,即便是有,谁又有这个能力驾驭呢?非要赵祯自己御驾亲征不可。
要不然就是分兵数路,可是没有统一指挥,各路不相统甚至互相抵触,之后宋神宗组织的六路大军便是如此而大败的,宋神宗自己也因此抑郁而终。
想了一圈,赵昕发现,竟然无法依靠任何一个人。赵祯已经无心变法,至于文官也好,武将也罢,宦官也是,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打算。作为利益既得集团的他们,所谓变法,不过是隔痒搔靴而已。
所能够依靠的,不过是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