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水车(1/2)
这道题目要是放在别的地方,可能是在故意为难学徒;但放到定源郡,那还真不能说是太大的难题。
定源郡的地理位置还算不错,依傍着的是通安州内唯一的一条大河长甘河。传说二百余年前,前朝太祖曾在通安州兵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渡河逃命。眼看追兵就要渡河追过来时,明明是在枯水期的大河却突然涨了水,硬是把追兵冲散,前朝太祖这才逃过一劫。逃出生天的他口渴难耐,下马捧起河水大口喝着,由衷感叹道:“真是甘甜的好水!今日大河有灵,助我一臂之力。日后我若为王,必叫这大河永不断流!”后来,这条河果真从未断流过。因着前朝太祖的话,当地人渐渐把这条河称为长甘河,它也被视为一条福河。
这长甘河及其支流,一直滋养着祖祖辈辈的定源人。等到端朝初兴,人力并不那么充足。前任郡守为了加快发展,就打起兴修水利的主意。他在任期内疏浚了河道,并在长甘河支流附近开垦新地,利用肥沃的河滩增加了不少收成。现任郡守也很赞同这个政策,又在前任郡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为长甘河修建了一些配套的水利设施。
于是在河堤旁,大大小小的水车就渐渐架了起来。
定源郡的木坊,但凡是有丙级以上资质的,或多或少都接过官府分派的修建水车的活计。像是出题的黄陆两家里,连那些没资格参加学徒考核的人,也基本上都给水车做过零件。
毕竟在农业文明里,水利永远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先民们为了更好的收成,绞尽脑汁地想尽了各种办法去进行灌溉。
最早的时候,人们用罐子一类的容器来装水,用手抱着拿到地里。
后来,又有了桔槔。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杠杆机构,只要把一条木头支在架子上,一端挂上汲水的木桶,另一端固定上石头之类的重物就可以了。不用的时候,石头会垂到地上。当需要取水时,就把水桶悬挂在另一端,用力压低下来往桶里装水即可。当容器装满后,杠杆另一侧的石头会自动把装满水的容器抬高。这样做的好处,是把往上提水的工作转化成了往下压,可以借力使用人的体重,提水的负担就能大大被减轻。
往后,人们又发明了戽斗、汲筒。再之后,这才出现了水车。
水车,又叫天车,是沿用了千年的水利工具。在宁维则的前世,是先有的龙骨水车,后来又出现的筒车。
龙骨水车,又叫翻车。龙骨水车以木板为槽,底部浸入水流中,轮轴固定在堤岸旁的木架之上。最早的龙骨水车,在使用时要使用人力或者其他外力,踩动拐木来带动槽里的板叶。板叶带着水上行,再进入导流的槽中。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把水从较低较远的地方,倾灌到地势较高的田地里了。
后来,先民们又在龙骨水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制造出了不同动力来源的水车:有使用流水作为动力的水转龙骨车、使用牛马拉动的畜力龙骨车、使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等等。
筒车出现得比较晚。它是由竖立的水轮、竹筒、支架和水槽等组成的。将筒车立在河边的水中,河水冲击水轮转动,就会带动水轮的竹筒装水旋转。因为竹筒是以某个角度倾斜固定在水轮上的,当竹筒旋转到水轮上部时,筒口刚好旋转到向斜下方的角度,筒里的水就会流入高处的水槽里。河水长流不息,水轮就会运转不休。
如果要简单地说两者的区别的话,筒车是一圈会自动旋转的水桶,龙骨水车就是水流传送带。宁维则前世接触过景观设计,像是公园之类的公共场所,有时会需要水车来参与景观的构造。因此宁维则对两种水车的结构都有所了解。
而端朝的水车发展进程,恰恰与宁维则了解的前世相反。此时出现在长甘河畔那些大大小小的水车,无一例外,都是筒车。
宁维则在韩氏进修的三个月里,韩氏也接到过几个制作水车的订单。为了照顾宁维则,韩老头还手把手地带着她做过一个筒车。
因为进修的时间比较短,宁维则只跟韩老头提过一次龙骨水车的概念。当时韩老头很感兴趣,但并没深入了解。后来,宁维则还计划着在学徒考核之后,就把龙骨水车的图纸也算到契约里,一并交到韩氏。
宣读小吏说完题目之后,看到学徒们议论纷纷,干脆就放下了手里的题目,不再说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