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读书论(1/2)
“哈哈,还是咱大孙说话中听!”老头子笑得皱纹都堆叠起来,亲昵的捏了下朱雄英的鼻子,“你可别净捡咱爱听的说,回头就学了你这些不争气的叔叔们!”
“孙儿可不是为了讨好您,才这么说的!”朱雄英正色道,“孙儿是不大想来读书,可也知道人不能不读书,皇爷爷读书,是为了孙儿好!”
说着,继续大声道,“方才父亲也说了,我朱家往上几代人,都是穷苦百姓。有求学向上之心,却求而不得。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读书认字呢?”
“人不读书不识字,就没有出路,一辈子都在地里刨食儿,代代如此代代贫寒。人不读书不明礼,不明智..........”
朱雄英的侃侃而谈中,老头子的思绪瞬间飞得好远,一下回到了从前。
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哪有余粮送自己去学堂。认识那几个字,还是祖上阔气过的母亲,每晚在月光下,亲手教给自己。
后来长大,父母兄长皆亡,自己去了庙里当和尚。干了一天杂活累活之后,赶上大师傅心情好,教自己几个字,读几句书。
再往后庙里然自己下山要饭..........游历四方。那时候,每次路过村庄乡镇,都要偷偷趴在学堂外头,听里面的先生讲学。
人不读书,或许会有些成就。但有了成就之后,必然会感到自身在学识方面的缺乏。人这一辈子,要想不断向上,就要不断学习。
“古人云,人不学不知义,玉不啄不器。皇爷爷让孙儿和皇叔们读书,就是希望我朱家的子孙,都能成为玉器,而不是地里的顽石!”
朱雄英说完,马上被老头子抱在怀里,“说的好,大孙,说的好哇!”说着,大笑起来,“标儿,听到没,咱大孙说得好!”
这时,一群须发皆白的老臣从外面进来。
看服饰,这些都是大明朝的大学士。各个面容刻板,举手投足都是儒家风范。
“臣等参见陛下,参见太子,太孙殿下!”
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是恢复唐礼,再加上此时的风气,还不是后世大清那种动不动就下跪的君臣礼仪,这些老臣只是鞠躬行礼。
他们行礼之时,朱雄英从老头子怀里出来,微微侧身,表示谦让没有受他们的权礼。
这一举动,让众位大学士,备感惊奇。
“太孙殿下,这是何意?”武英殿大学士,宋讷问道。
“虽名是君臣,但孤现在是来读书的。诸位爱卿以后就是孤的师长,学堂之中,孤不能受诸爱卿的全礼。诸爱卿讲君臣大义,但孤也要论师生之谊!”朱雄英开口道。
几位大学士面露惊喜,其中年纪最长的文华殿大学士张长年对老头子说道,“陛下,皇太孙礼贤下士之心,千古罕见啊!”
其他几人也道,“东宫有佳儿,大明幸甚,臣等幸甚!”
“他虽是太孙,但也是孩子,往后还要诸位爱卿严格教导!”话虽如此说,太子朱标嘴角的笑意,根本就绷不住,心中得意骄傲也掩饰不住。
“哈哈!”老头子不管那些,笑得畅快,“咱朱家就是这个种儿,从小就深明大义!”说着,笑道,“方才他说的为何读书的那些话,你们听到没有?”
“臣等听见了!臣有疑问,请问殿下!”文华殿大学士张长年问道。
“但说无妨!”朱雄英道。
“您方才说,皇上让诸皇子读书是为了明礼明智。”张长年道,“可现在皇上贵为天子,朱家富有四海,为何还要学圣人学说呢?”
“打天下靠武,治天下靠文!”朱雄英毫不迟疑,朗声开口道,“大明以武立国,以文治天下,仁义道德礼仪教化不可缺也。何为德,何为礼,何为教化?圣人学说也!”
“诸位皇叔将来都要就国于藩,上马治军,下马牧民。若他们都不通圣人学问,如何驾驭治下臣民,如何做天下的表率?”
“再者说,学乃是为了有仁义之心。身为大明皇族,当以天下百姓为先。治理国家,当以仁为本。我们读书,不单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
“说得好!”老头子一拍大腿,胡子乱抖,对朱标和众位皇子说道,“听到没?咱就是这个心思!”
“咱当了皇帝,朱家做了天下,可不能忘了咱们的出身。有人跟咱说,咱是啥圣人的后代,自家人知自家事,咱不敢高攀。咱们朱家,就是穷苦百姓出身。”
“让你们读书,不为了考状元当秀才,是为了让你们知道世上的不易。知道朱家有今天多艰难,是为了让你们不忘本,不能当了皇子皇孙,回头出去祸害老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