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2)
可是最令凤英刻骨铭心、胆战心惊的是来自河对岸的一双目光。
河对岸住的是三户罗氏人家,清晨或傍晚时分,溪流河面水雾氤氲。岸边棚竹青翠,绿树掩映,三幢房舍一字儿排开,全被罩在绿影丛中。若是太阳出来,小河面其实只有十丈八丈宽,隔河两对视,人物的表情变化也能察看得出来。大强一家就住在这绿荫丛中。
四十多岁的大强身材魁梧,八年前就丧了偶,妻子临终前死拽着大强的手不肯放松地嗫嚅着:“我这辈子跟上你,我很知足了,也是我的福份,只是不能再侍候你了,儿女也大了,我别无他顾,以后再找上一个伴儿吧。”大强的三个儿女都有出息,大儿子在国营林场当了干部,二儿子又在地委团委工作,小女儿也师范毕业在县城当教师。儿女们多次动员他们的老爸离开老家去城里享福,大强就是死活不肯去,他离不开这祖传的老屋。
大强的老二加鹏与凤英的小儿子小旺是同窗好友,兄弟一般,他们都是学生会的干部,品学兼优,他们形影不离地做着学生会的工作,就是每个暑寒假也都你来我往,互相帮着家里一起干活做事。当然在凤英家时间居多。凤英到底还是妇道人家,小旺又特别能体贴母亲,一个假期回来,就要为他的母亲准备好大半年的柴火茅草。因此,每到假期,村里邻居就会笑着对凤英说:“他婶,你的两个儿子还没有放假回来帮你砍柴哟。”凤英也开心地笑道:“快了,说是学校还有什么活动没搞完,需过两天才能回来呢。”
凤英是在去县城中学参加加鹏和小旺的家长会才进一步了解熟识大强的。在五十年代末的中国农村里的孩子能上到县城读上中学的还是凤毛麟角,凤英在乡里开会时拿到这乡里几千人口中唯一的两份通知书,回家后就兴冲冲来到大强的家里。虽然只是一河之隔,但这还是她第一次踏入罗家之门,当看到大强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各式家什物件摆放得井井有条,才知道大强虽然牛高马大,但善于持家,细腻着呢。
后来他们又一起上火车,进县城,到学校,见儿子,参加会议。后来又一道回来,大强都光前顾后,端茶递水,买食物,提东西,处处照顾着凤英,这风风火火惯了的凤英才细心地体会这大强的品性来:说话声音不高,话也不多,手脚勤快麻利,办事周到细心,他倒像一个妇人。在回家的火车上,当俩人面对面地坐着,在没有话题可说沉默的时候,凤英看到了大强的目光在注视着自己,她赶快避开了那灼人的目光,看窗外飞驰而过的房屋和树木……
这
一年冬天,他们的儿子都离开了学校,加鹏参加了县委组织的社教运动队,小旺去了部队,家里的话儿帮不上忙了。这些年农村经济又活络起来,各家各户都开挖了不少自留地,种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补充着生产队给养的不足。凤英身强体壮也种了不少,本来她单家独口,多种了也没有多大用场,一个大队干部也不能总拿着这些东西去卖,且不说面子上难看,实际上自己也不缺钱花。但是她在镇上还有大旺一家几口要吃。因此,她起早贪黑,既参加队里的生产劳动,又养了自家的猪和鸡鸭,种下了自留地,时不时挑着出产的东西去喂儿孙,她也感到无穷的乐趣。
那是一个开春后不久的一天,凤英去年就计划着用对岸河边的窝地上那块地种上花生,可是基肥尚未准备好。这天一早,她就起了床,煮好了猪食,交待好邻居小苟的娘帮喂猪,自己也早早用了早饭就扛着锄头来到了地上。
她弓弯着腰,将带有鲜嫩草皮的土层一块块地铲将起来。当她劳作了两个时辰之后,她就铲下了一大块草皮了。她正当打算停下来休息一下的时候,大强赶着一头牛过来了。
他见凤英铲下的一大片草皮,便说:“他婶,你那么早就铲下了一大片草皮,准备种什么?”
凤英扭过头来见是大强,回答道:“是你呀,准备种花生呢。”
他们的话题自然又拉扯到了他们孩子的身上,“他婶,小旺来信啦,在部队上可好?”
凤英笑着说:“好,一个月写几次信来安慰我,要我不要像以前那样劳累,可我哪放得下哟,大旺已经是四口之家了,我还得种出点东西来贴补他们,小旺有文化,还当上了文化教员了。”
“啊,小旺这孩子进步这么快,我得贺贺你了。”
“贺什么呀,加鹏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