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做孔颖达的师兄好像也不吃亏(2/2)
很多人自称是孔门,觉得说出来的话就是至理名言,但其实很垃圾。
林子谦之所以对孔颖达如此尊敬,是因为后来几个朝代的科考考题和答案,基本上是来自于《五经正义》。
宋朝、明朝极其推崇《五经正义》,但到了清朝的乾隆时期,纪晓岚对此书做了删减和修订。
致使这本具有孔圣思想的儒学典籍变了味,成为朝廷奴役百姓的工具。
说白了,儒学不光讲究仁,也有它强势的方面。不然在春秋战国的动荡年代,孔圣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可以骑着牛车周游在各个国家,其实他也是个厉害的人。
“孔大师,杜叔叔、段叔叔、周叔叔,你们请看。”林子谦指着对面的墙,上面书写着: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八个字。
“孔师说过,教育要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不仅是要学到知识,还要运用于实践,不是死读书,子谦致力于这样的方向。”
“不错。”
孔颖达这样说过,但很少有人了解。如果整个儒学按照他的想法的话,有点离经叛道,毕竟儒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
但他现在要整合学说,就是违背老祖宗的思想。
林子谦把他记忆中的《五经正义》简单阐述了下。
孔颖达脸色微变,旁边的段伦、杜正伦、周桦骢和陈宵贤都目瞪口呆。
他们完全不敢相信,偏离老祖宗的思想是从他们两人口中说出来。
之前,孔颖达初步的想法已经让他们震惊,现在看来,他的初步想法是要用在实践中。
林子谦的想法和他的不谋而合,他激动得不知从何说起,双手紧握,一字一句的道:
“子谦,既然你清楚我的想法,那你觉得我把礼字作为《五经正义》的序言,怎么样?”
“那学生再说一说,如果有妥当的地方,请几位长辈指正。”林子谦思考了一会儿,接着道。
“自从孔圣人开创儒学,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有了很多派别,也出现了很多大师,其中南学和北学,即王学和郑学分歧最大。”
“儒学因学派的斗争,也使圣人的学说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晦涩难懂。”
“简单的东西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注释,本来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问题,非要引喻经典,废话连篇。”
孔颖达几人对此很认同。
“孔圣人当年说礼仪从心,也造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圣人解释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注释。”
“孔圣人还说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简单点就是要谦逊懂礼,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即使别人比不上你,但肯定还有其它很多值得学习的方面。”
“孔大师,说句不好听的话,南学和北学就是胡说八道。前段时间逼着皇帝嫁公主和亲,就是那些自以为饱读诗书的人干的。”
说完,林子谦站起来道:“请问,孔圣人是否说过,到别人的地盘胡作非为,杀百姓辱同胞,就要用皇帝的女儿去换取和平吗?”
孔颖达笑着道:“老祖宗说过,国家之间要礼尚往来。大唐是倡导和平,是礼仪之邦,但别人都欺负到家门口了,就算我是一介手无寸铁的书生,也要奋力抗争。”
“是的。老祖宗也说过,要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圣人的思想不用强加注释,不然到了最后就是一派胡言。”林子谦很是激动。
“故而要请孔师整合儒家学说,学生举双手赞同。书问世那日,林氏的书局,将免费为孔大师印刷,让孔门的正宗儒学流芳百世,让那些狗屁不通的注释从此消失。”
顿时,众人都沉默不语。
“我懂了。”陈宵贤拍着桌子站了起来,“我明白了,林公子请我到这里教书之前说的三观,就是这个意思!”
孔颖达等人看向他,一脸迷茫:“三观是什么?”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陈宵贤异常激动。
面前的几个人还是不明白,他开口解释道,“教书育人,是要让学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三观,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看问题。”
“说简单点就是,要培养学子们独立思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
“人生观就是对自己活着和生存的解释。”
“举个例子,我到林家庄之前,很看不起这些庄户,对教这些庄户的孩子很不屑,在我看来,他们会识字又能怎么样呢?”
“他们参加不了科举,仅仅是认识几个字,但什么也做不了。”
“但林公子又说过不能鼠目寸光。我们不就是比庄户多认识几个字吗?”
“但庄户把他自己的粮食送到私学,起初我还很不耻。
“现在我觉得我错了。我哪里有资格为人师表,哪里配在这里教书育人?”陈宵贤满脸通红。
“我没有自己的三观,没有判断是非曲折的能力,我忽视了人需要具备的品质……”
“林公子,我想闲暇时到地里去看看那些庄户,没有他们的辛苦劳作,我们如何能吃饱穿暖?”
每个人的三观是不一样的,就像孔颖达,他是想整合儒学,把圣人的学说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