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谨身殿大讨论——结尾(1/2)
在场的皇帝,王爷和预备王爷再一次被这番道理惊住了,他说的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是从没有人会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基本上相当于一个从小在寺庙长大的小和尚第一次知道天下还有女人时候的感觉。
关键时刻还是朱元璋镇定,在大家还回不过神来的时候,老朱问道:“七国之乱就不必提了,八王之乱也是不寻常的事情,但如果有诸侯像安禄山一样谋反,怎么处理?”这是今天老朱第一次提问题,可见他对这番话有多么的重视。
允熥放下茶杯,又小心地组织一下语言,今天第一次回答老朱的直接问话,得保证一点错没有。他回道:“回皇爷爷的话,安禄山本身是胡人,又是当了菏北三镇的节度使才有实力反叛,如果玄宗任命他为交趾节度使,他又岂有篡位之心,顶多是自立而已,也根本威胁不到中原,威胁不到大唐的江山。”
“如果某位叔叔或者兄弟被封到哈密,即使在中央的支持下打下整个西域,除非中原真的一片混乱,他又岂会有东进之心?如果中原真的一片混乱,那代表中央式微,他东进成功不就相当于再造大明吗?”
回过神来的几位王爷中,马上有人注意到他刚才说的是’叔叔和兄弟’。这是已经快把自己当成储君的节奏了吧。庆王朱栴想到。不过他并不反感,自己是没有可能当储君的,而允熥刚才提出的观点或者说政策是最有利于诸王的,所以允熥继位对自己最好,其他人未必会实行这样的政策。
朱元璋又问:“那如何避免在扩土的过程中空耗国力呢?”
“首先,当然是戒急戒缓。”允熥说道。接下来,他说起了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其次,在战国时代,秦国人口不超千万,却能长期坚持六十万大军在外征战;汉武帝时期全国五千多万人口,能在保持对匈奴不断进攻的情况下出动五十万大军进攻岭南;到东汉时期,国家领土进一步扩大,但很难组织起数十万大军北伐;唐代疆域最辽阔,人口也超越汉代,但几次东征高句丽,北打突厥动用的军队都小于汉代出动人数;可见,随着国家越来越大,官僚越来越多,国家能调动的民力反而越来越小。如果将某一地封给某位叔叔,因为管理的地方小官僚少,他可以使其出动的民力一定远大于在中央手中能发出的民力,且百姓不至造反。这样,就减少了国力的消耗。”
这个道理也不复杂,在场各人都明白,管理层越多,需要负担的管理层花费越多,并且层级太多,腐败和对中央的命令阳奉阴违的情况也很难发现,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在了中间管理层。如果分封后,这些弊端就可以部分避免。
大家还在消化今天听到的观点,包括老朱也一样。朱元璋习惯性的看向门侧,发现自己的贴身太监李进忠站在哪里,手里捧着折子。于是说道:“今天聊天的时间也不短了,就到这里吧,你们各自回府休息去吧。”
众人也反应过来,时间已经过去不短了,都有多半个时辰了,前几天这时候大家早就散了。一个个站起身来,伸伸懒腰,按辈分年龄行礼告退。允熥作为仅有的几个小辈之一,顺序当然排在了最后几个。等他行礼准备出去时,已经接过折子开始批阅的老朱让等一下,等到所有其他儿孙都出去以后,对允熥说道:“允熥,刚才你的话,是以前思考的,还是这两天想到的?”
允熥回道:“举的例子都是以前看到的,皇爷爷也知道我以前不爱读书,今天说的史例什么的已经是我所能记住的全部东西了;观点什么的大多是这两天想的,还有刚才受到几位叔叔和兄弟的观点启发想到的。”
老朱一说大家散了,回过神来的允熥才意识到,刚才他表现的有些过了,真实的允熥不喜读书,恐怕给大家的印象不像是能举这些史例的人,现在只能尽力补救;还好平时允熥的想法就不走寻常路,所以想法和思考的角度不会给人太突兀的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