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缘起缘灭 涅槃重生(1/2)
第八节涅槃重生
当代课老师,收入低不说,眼前,好像也很难看到希望。
邵金南在竹林乡中心完小代课时,他教的,是附设初中的语文、英语,而且,颇受学生欢迎。有一年,青云县在全县统考时,邵金南教的一个班,和他的一个同事、一名正式老师所教的班级相比,英语考试,平均分高了四十多分。大家都暗暗感叹,邵金南真是块教书的料,只可惜,他不是正式老师。
梅素借调到了城里,两人关系日趋冷淡。
邵金南不管不顾,心无旁骛,一心只扑在学习上。顺利完成了中文专科的自考,获得了专科文凭。
竹林乡不久前新上任了一位党高官。
当时的乡政府部门中,有个乡科委,乡科委有个计划内临时工的空缺岗位,月薪八十元,属于青云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属机构。
以前,需要谋取乡上的这类空缺岗位,只要找到那么一个有头有脸,和书记、乡长关系好的人,请上一顿饭,喝上一次酒,打个招呼,就可以顺利搞定,直接走马上任。
新来的这位书记,着力创新,锐意改革,清廉正派,对那些拉关系、走后门的人,概不买账。他有意打破窠臼,别开生面。在书记的主导下,通过乡党委会研究决定,乡科委计划内临时工的空缺岗位,要面对全乡,公开进行招聘。
邵金南的哥哥邵麟南,获悉消息后,动员邵金南参加应聘考试。当年,这是很新鲜的一件事,内地很少听说过,只在南方沿海一带,才有这种情况发生。
邵麟南的观点是,代课转正的机会,虽说有,但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虽然早有传闻,说连续不间断地代课满四年,就有机会参加代课老师转正考试,通过考试后,再集中培训一年,就能作为正式老师,分配到原来代课的单位教书。但这种转正考试,从来就没有举办过一次。
当时虽然不太清楚,乡党委、政府招聘的计划内临时工,前景究竟如何,但人挪活,树挪死,与其老守在代课老师的岗位上,丝毫不能动弹,不如参与乡党委、政府的招聘考试,或许,还有可能,为自己赢来一些日后参与转正考试的机会。在党委、政府部门工作,通过考试,转为国家公务员的机会,也许,要多得多。
所谓病急乱投医,当时,邵金南已经没有了挑肥捡瘦的权力。只要有什么考试,只要自己有资格报名参与,他都毫不迟疑地参与。几年下来,亮堂堂、红艳艳的证书,大的、小的、朴实的、气派的,已经考取了一大摞,小心存放在父亲给他做的一个木箱子里。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谁也说不清楚,这些个证书,也许,哪一天,它就能够发挥点作用呢。
竹林乡政府举办的招聘考试,全乡有近百人报名参加。学校的代课老师,报名参加的也不少。
人头涌动,踊跃参与的情景,大有升腾即显贵、鲤鱼跃龙门之势。
一番拼搏下来,邵金南稳占头筹,击败了众多的竞争对手,获取了竹林乡科委科技干事的职位。
科技干事的职责,就是在广大农村,推广一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什么营养袋育苗啦,单株育苗定向移栽啦,大棚蔬菜的种植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既有切合当地农业农村实际情况的,也有跟新风赶时髦追求形式主义而颇显荒谬滑稽的。
总体说来,好的导向占了主流。实际工作中,难度挺大,老百姓早已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耕作模式,很难做出大的改变。这就得在每个村子里,挑选那些思想解放,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开明人士,请他们带头推广某种新品种,或者带头试行某种新的耕种方法。
村子里有人领头尝试,只要成功了,别的村民,不用你去找他,他都会主动问上门来,学习新的耕作技术。
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邵金南代过课、当过老师的经历,也给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那些他曾经教过的学生,以及那些学生的家长,即使内心不理解,邵金南推广的,究竟是种什么新玩意,但从情感上,他们都倾向于邵金南。
“邵老师是个好人,他来推广的,肯定没有什么问题。”这话,成了力挺邵金南的那些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口头禅。
离开学校,到乡政府工作大约一个学期后,新学期开学,竹林乡附设初中,缺乏英语老师,学校领导特意找到乡党高官、乡长,做了专题汇报,要把邵金南返聘回学校,任英语老师。校长专门提出,邵金南需要下乡完成乡党委、政府安排的相关职能工作时,学校可以提前安排讲授其他科目的老师,跟邵金南换课。用这种变通而灵活的办法,暂时解决附设初中英语老师紧缺的工作难题。
书记、乡长,首肯了这一提议。邵金南便学校、乡政府两头兼顾。工作任务虽然加重了,但学校的代课金,加上乡政府发放的计划内临时工的工资,两样加起来,已经有了将近一百五十元,与此前专门代课相比,收入增加了不少,生活状况,也改善了许多。
竹林乡离青云县城虽然不远,但当年交通不便,竹林乡尚处于极端偏僻、落后的状态。
交通虽然不便,文化虽然落后,但有些休闲娱乐的玩意,却从来不会落后城市多久。当城里人开始把更多的休闲时光,花在打麻将上时,竹林乡也不甘落后,很快就蔚然成风。“国粹”精神,大放光芒。
惟有邵金南,除了书本,对所有的娱乐、所有的休闲方式,都无暇光顾。内心深处,也丝毫不感兴趣。
竹林乡当年还未通电,夜晚十一二点,乡街子上,亮着灯的屋子,除了主要领导的房间,别的,绝大多数,发出来的响声,不是麻将声,就是喝酒划拳的声音。此外,还有一间例外,那是邵金南的房间:马灯灯罩擦得铮光明亮,昏黄而温馨的煤油灯光下,邵金南正埋头苦读,不时,作些笔记。
沉沦于人生底谷,在紫石村小学、在竹林乡中心完小附设初中代课时,在竹林乡科委,任科技干事,跋山涉水、走村进寨搞农业科技推广时,一首《苏武牧羊》的老歌,是邵金南随时随地都在吟唱的: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这首歌,苍凉,悲壮,坚韧,励志。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近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蒋荫棠先生。清末民初,国体更迭,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蒋荫棠先生看到国家风雨飘摇,山河破碎,怒气填胸,满怀激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充满着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歌词,呼吁中华儿女坚守民族气节,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民国初年,这首《苏武牧羊》一经传出,短短几年,就唱响了大江南北。它曾经是“察绥抗日同盟军”早晚必唱的军歌。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将士,赴汤蹈火,奋勇杀敌,捐躯国难,视死如归。
邵金南的处境,正需昂扬斗志,奋力拼搏。每次唱起这首歌,他都会觉得精神振作,正气激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