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借助“偏师”,不惜重金(1/2)
军事上,把借用气力或者配合主力队伍作战的队伍称做“偏师”。“偏师”不行小视,往往是奇兵,声东击西。张学良的东北军,就是蒋介石借用的“偏师”。这支“偏师”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发挥了决议性的作用。
事例:
如前所述,1930年的中原大战,是中国现代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军阀混战。战争以蒋介石的“中央军”为一方,北方的冯玉祥、阎锡山为另一方,从军事气力对比看,蒋介石的军力只有40万人,而冯阎的队伍加在一起,有70万之众,蒋显着地处于劣势。在两军坚持,蒋处倒霉的形势下,他要借用一支军事气力,使两军气力对比发生变化。这支气力就是东北易帜的张学良部。
其时张部有30多万人,而且装备优良,远远胜过蒋介石的明日系队伍,更是冯阎地方军阀所不能相比的。而且,从历史恩怨来说,张作霖的东北军败退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冯阎加入蒋介石的讨推行列。对此历史恩怨,张少帅不会不铭心镂骨。蒋介石有可能使用这支气力作“偏师”。其时,冯阎也在起劲争取张学良的支持。
阎锡山先后派一名亲信前往沈阳试探,接着又派说客张清、温寿泉等人为代表到沈阳,将冯阎所拟反蒋通电交给张学良,邀请张学良在上面签名,张学良未予以理睬。冯玉祥也派了多名代表到沈阳游说张学良,以寻求他对冯阎反蒋同盟的支持。汪精卫则派郭泰琪与张学良晤面。蒋介石派方本仁、何成浚打前站,接着,派李石曾、吴铁城、张群等政坛要员会见张学良。1930年7月,张学良在葫芦岛主持建港工程开工,各派势力都派人捧场,一时间,张学良身价倍增。这时的张学良也要来一个奇货可居,囤积居奇了。
他对任何一方都不亮相,张望一下再作决断。
坚持双方都认识到张学良的态度举足轻重,都在起劲拉张入股,其手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权术较量中,蒋介石技高一筹。
首先,未雨绸缪,早有投资;而冯阎是暂时抱佛脚,且意见不统一。在中原大战发作之前,蒋介石对东北的重要性有很深的认识。他的高级幕僚杨永泰就曾向蒋介石谏言,指出,张学良的东北军是决议性的气力,应该不惜一切价钱争取。蒋介石接纳了这个建议,制订了进一步笼络、收买张学良的战略,他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要钱给钱,要官给官,要土地给土地,只要张拥护中央则什么都可以允许。”反观冯阎,虽然都认识到张的态度的重要性,但晚了蒋介石一步。而且在对张的看法上,冯玉祥、阎锡山意见有很大分歧,冯玉祥甚至看不起张学良,认为他只是“胡匪的儿子”,只要以后在北京政府中给他几个部长位置就行了。冯阎在搪塞弱军的态度和看法上纷歧致,他们反映又迟缓,蒋介石抢先一步,掌握了争取张的主动权。
其次,双方所派的人物量级相差甚至,而且认真水平大不相同。蒋介石在派代表与张学良接触,是一些政坛内行,位高权重,在政坛颇有知名度。吴铁城、张群都是“中央大员”,“国民党元老”,纵然何成浚、方本仁虽然是打前战的,蒋介石在人选上也作了周密的思量。他们俩人跟东北军有很深的渊源,与张学良相同起来,没有什么隔膜。而冯玉祥、阎锡山所派人员只不外是详细服务之人,对东北军内部派系、人际关系不熟悉,不知道从那里入手,说的一些话,要么是一些假话、空话、套话,隔靴搔痒;要么,细起来,如数流水账,让人听起来心烦。这不能不使张学良对冯阎的诚意有所怀疑。冯阎是政出两门,冯的门徒与阎的门徒许愿纷歧致,更是让对方犯嘀咕;反观蒋介石的所派要员口径一致,始终如一,破绽不多,这样,张学良的信任投向蒋介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