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过河拆桥,用胡又羁胡(1/2)
过河拆桥出自于《元史*彻里贴木儿传》,《传》中说,有个叫许有壬的,是由科举进入政界而逐渐升到参政的。厥后他却勉力主张破除科举制度,有人挖苦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厥后人们以“过河拆桥”来比喻使用他人到达目的后,把资助的人一脚踢开。蒋介石与胡汉民的政治利益关系的变化,可以借用这一成语表述。
事例:
胡汉民是国民党内的元老级人物,在早期革命时期,是颇有影响的理论家和宣传家,深得孙中山的信任,曾三次把职权交给他署理。孙中山还曾说过,以胡汉民的才干,即位以总统亦绰绰有余。就这样一位国民党的重量级的人物与蒋介石这个厥后者之间,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蒋在很洪流平上,是靠胡汉民等一批元老引上政坛的,在处置惩罚廖仲恺被害案中,蒋介石通过倒胡,踩在胡的身上攫取国民党的军权、党权和政权。在蒋介石登上最高权力宝座后,又多次联胡又撵胡,直到胡从政坛上消失。
蒋介石对胡的态度概略上履历了三部曲。
首先,暂时无用,拒之门外。胡汉民因受廖仲恺案的嫌疑,被蒋介石团结汪精卫把他赶走,以考察的名义到苏联避风。1926年春,海内的政治天气发生了重大变化,北伐战争在即。胡汉民以为东山再起的时机到了,于同年3月,从莫斯科启程经海参崴回国。在途中得知广州发生了中山舰事件的消息后,更是感应机缘已经到来,深信此时的蒋介石一定会需要他。实在,这只是他的单相思。
蒋介石对胡汉民的回国并不接待。他先是通过苏联人阻止胡汉民回国。4月,促使国民党中央政治聚会会议作出决议,要胡汉民“暂缓回国”。越是这样胡越是要回。经由一番周折,搭乘开放广州的汽船,脱离海参崴。
阻止胡汉民回国未果,他便使出另一招来。揭晓了一封孙中山写给蒋介石的信,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话:“革命委员会当要马上建设,以搪塞种种很是之事,汉民、精卫不加入未尝不行。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行,而汉民已失去了信仰,虽然不应加入,于事乃要为有济;若必加入,反多故障,而两失其用,此固不容客套也。精卫本亦非俄派之革命,不加入亦可。吾党以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而汉民、精卫恐皆不能降心相从。”他果真这封信的意图十分清楚,那就是借孙中山的信贬损胡、汪,抬高自己,实行俄式革命,汪精卫、胡汉民都靠不住,只有他蒋是孙中山信得过的人,才气继续起革命首脑之重任。
蒋介石此时之所以要把胡汉民拒之于国门、政门之外,是因为他担忧胡汉民回来分权,对其随意在外洋揭晓意见,指手画脚的行为反感。由于蒋介石的冷落,而且不停施压,胡汉民在广州只呆了十来天就再次脱离广州,重归国民党政坛的梦想,就这样被蒋介石打碎了。
其次,政坛伶仃,拉胡汉民助势。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在政治上极端伶仃。此时回国的汪精卫到武汉,以国民党的正宗首脑自居,扯起反蒋的旌旗,依附政治的革命气力,轰轰烈烈地讨伐蒋介石。
为了挣脱政治上的逆境,他在危难之时想起了胡汉民。4月,胡汉民应蒋介石的邀请来到南京。在南京召开的政治委员聚会会议上,他被推选为国民政府主席。这时的胡汉民为蒋介石攫取最高权力出了鼎力大举。一是资助蒋介石建设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个形式对于蒋介石来说很是重要。它可以使蒋介石分共**的政策正当化;还可以用这块招牌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相抗衡。二是为蒋介石攫取最高权力大造舆论。一方面,为蒋介石分共、**大造舆论;另一方面,同武汉政府展开了猛烈的论辩,可以说是使尽满身的解数,为南京政府争正统职位,为蒋介石歌功颂德。三是为蒋介石拉盟友。在宁汉坚持期间,北方的冯玉祥的态度如何,至关重要。蒋介石、汪精卫都在起劲笼络冯玉祥。胡汉民出头做冯玉祥的事情,由于他的游说,更由于南京方面给冯部巨款,冯权衡利弊,决议与南京政府相助。在南京政府建设之初,胡汉民给倾向于武汉政府的第二军军长兼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写了一封长信,劝说朱分共拥蒋。胡汉民在粤军中享有很高威望。他使用与粤军的特殊关系,特别是使用与粤军首领李济深的师生关系,做粤军的事情,缓和了蒋李之间正在发生的矛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