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宦者心机(1/2)
这是当今天子在朝堂之上难得地对一件事情拍板定案,虽然他从初登基时候窦氏把持朝政,到自己元服亲政也已经有了好几年。但朝中那些士大夫向来不把他的意见当一回事,因为年幼时,问过几个略显幼稚的问题被这些道貌岸然的大臣教训了几次后,刘宏便很少再就朝中政务发表意见。
但刘宏是不甘心的,他可不愿意做一个只知说“可”只会吩咐用印的傀儡天子,他才是大汉真正的主人。为此他重用中官,却被朝中士大夫屡屡驳斥;他开置鸿都门学,却被朝中士大夫频频非议,这些士族实在欺人太甚。
因而对于由自己拍板定案的边郡屯田一事,刘宏既感到满意,又十分上心。
为此,他特地把近来身体有些病弱的大长秋位特进育阳侯曹节请了来,与他平日里最为信重的中常侍张让、赵忠等人一起商议此事。曹节是十年前亲自带着羽林、虎贲前去迎立自己的功臣,虽然这几年身体不佳,但他对政事上的见解素来值得自己重视。
参与商议的还有小黄门蹇硕。按说,蹇硕的职务和前三者差了一大截,参与不了这样级别的讨论。但蹇硕因为为人健壮,有些勇略,又是从自己少时就跟随自己的中官,经常与其商议些兵事,故而破格召他入内。
“大长秋,边郡屯田一事,卿如何看?”
对于小皇帝抛给自己的这个问题,在官场混老了的曹节自然是深知皇帝的心思,但他近几年来身体欠佳,出入中宫的次数少了许多,在皇帝面前的分量已然不如张让、赵忠那么重,便不想首先表态,徒惹人忌。
“回禀陛下,臣近来身体欠佳,于此事之来龙去脉知之不详,不若先让张常侍、赵常侍说说看法?”
“也罢,张、赵二位常侍先说说吧。”
张让、赵忠对于曹节这种谦让的态度很是满意,两人四目相顾,由更耐不住性子的赵忠首先表态。
“回禀陛下,朝中群臣为此事议论纷纷,奏疏自打幽州都来回了两次,还是无法决断,幸得陛下英明果决,方才定下此策,诚为天下庆也!”
赵忠心中素有野心,希望能在朝堂之上起到更大的作用。可是就在前几年,窦太后死后,中宫宦官因着窦武一事对窦太后多有怨怼,不愿以太后之礼葬之。
此事交由朝堂大议,赵忠请缨监议。赵忠本以为自窦武、陈蕃一事之后,又大起党锢,朝中官员必然屈服于宦官之淫威之下,窦太后一事易如反掌。
事情一开始果如其所料,自公卿以下互相打量,却无一人愿意当出头鸟。但朝中始终有头铁的,时任廷尉陈球仗义执言,力主窦太后当配葬先帝。当有人出头后,原本噤若寒蝉的朝中官员纷纷附议,让监议的赵忠很是恼火。而卧病在家休养的太尉李咸也特地赶来支持陈球的言论,与曹节、王甫、赵忠等人展开辩驳。
论引经据典,口舌交伐宦官们又怎会是朝中官员的对手,最后大朝会不了了之,交由皇帝省奏。皇帝终究念着窦太后当年选立自己继位的恩德而认可了窦太后的名分,此事方才消停。
赵忠对当年那场监议耿耿于怀,认为这些朝中官员就是要与自己唱反调,而不仅是宦官,连天子都素为他们所轻。此次天子拍板定案边郡屯田一事,虽然他对这事无可不可,但作为天子的忠犬,与天子立场相同是必须的。当然,他在为皇帝建言献策之时,也不忘抹黑朝中官员一下。
“但有一事,朝中还是有些臣子并不服膺于陛下的决断,恐从中作梗阻扰边郡屯田之事。”
“哦?那又怎生是好?”
赵忠的话让当今天子刘宏想起了之前那些并不太愉快的回忆,急于想摆脱朝中大臣束缚的刘宏略有些紧张地问道。
“朝中对边郡屯田一事持异议者无非就开支、人手两项上做些手脚。现今虽然国库并不充盈,不过屯田一事本就利在长远,若此事功成,年年可有屯田之粮足以自给。陛下不妨以西苑之钱补边郡屯田之资,一来可显陛下之仁厚,二来可堵那些公卿之口。”
“张常侍此议甚佳!”
自打刘宏开西苑收取官员上任之资后,公卿大臣非议者不在少数。可刘宏也是忧心于国库空虚方才出此下策,再说他开西苑还不是为了这江山社稷。如今西苑钱用在边郡屯田之上,正可彰显自己大义为公,故而刘宏对张让的建议很是认可。
“人手方面,陛下也可效法当年世宗旧事,徙天下郡国中受灾、无田之民到边,既可解决灾民、贫民之生计,又可使其屯田边郡护卫中原。”
“不错不错,妙哉妙哉!”
一旁的曹节见张让、赵忠二人迎合着皇帝说了半天话,点子出了不少,却都是些拾人牙慧之举,心想这两位同僚平日里把心思都放在勾心斗角上了,对政事实在所见有限。
“咳咳咳。”
曹节假装咳嗽的声音终究还是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刘宏转而问起曹节道:“大长秋还有什么建议吗?”
“回禀陛下,臣愚钝,不过臣亦知道因人成事之道理。故而边郡屯田一事,首重还是选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