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1/2)
第八十六章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李姓家族,是华夏一个最为显赫的世家之一。
在世家大族形成后最昌盛的隋唐时期,有五姓七望之说,李,崔,卢,郑,王五氏。
其中李姓就占了两望,一是陇西李氏,二是赵郡李氏。
而这两大李氏望族则都出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后裔。
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为夏朝时掌管理法的理官,为夏朝立了《五刑》用独角兽獬豸作为治狱和法律的象征。
理与李古字相通,后来皋陶的后人就用官名为姓氏,先为理,,一直到商朝帝辛时期,还是理姓氏后人一直担任理官。
帝辛时期的理官理徵因为帝辛变法产生了冲突,被帝辛逐出朝歌逃亡,在逃亡途中摘得李子充饥,后来为了避难,改姓为李,定居陇西,并以李子树当成姓氏图腾,子嗣家宅必栽李子树。
后来李氏一脉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道祖李耳。
李耳的儿子李宗担任魏国大夫,孙子李同担任赵国大将军,重孙子李兑又是赵国相国,与苏秦一起完成合纵攻秦大计。
后来因赵王忌惮李兑,罢免了他的相国之位,李兑的曾孙子李洪后来又称为了秦国的太傅,从此以后李家就在秦国扎了根,在秦国属于顶尖勋贵级别,每一代都有封侯。
李洪的曾孙子李昙生了四个儿子,崇(李崇)、辨、昭、玑(李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
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李氏望族的祖先。
这是一个从上古时期就开始累积起来的庞大家族。
但是似乎有着盛极而衰的不可抗因素,这个庞大的家族从李信开始,运气似乎都不太好。
出生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族里,当代的家主压力一直都很大。
李信的爷爷就是李崇,秦国陇西太守,封南郑公。
父亲是李瑶,秦国南郡太守,封狄道侯。
本来他在成年后,年纪到了应该也顺理成章的开始封侯,但是偏偏商鞅变法之后,让封侯成为勋贵们必须用军功才能实现的事情了,以前的父死子替的封君封侯制度,一下子消失了。
尤其是在嬴政登基后,接连发生了多起封侯叛变的事情,让封侯更是成为了一个禁忌的话题。
想要封侯,继续持续家族的荣耀,必须要拿出真本事了。
李信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不但天资聪颖,而且年少轻狂,在嬴政与王翦博弈之时,充当了一个最好的调和品,成为帝国最年轻的统帅将军,出征楚国。
李信本以为是一次荣耀的继承,完全没有意识到厄运正在缠绕着他,在马上就要攻克项燕大军之时,昌平君叛变,临阵倒戈,让李信兵败如山倒,不但丧失了已经到手的封侯之功,更是在嬴政面前的形象大打折扣。
随后多年,李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这次跟随王贲出征燕国,也只是担任一个先锋官,想要挽回一些颜面。
但是偏偏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他再次成为了秦王与王家博弈的一个棋子。
只不过李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是单纯的认为,王贲是忌惮他的才华,怕他一战翻身之后,顶替了他的将军之位。
所以李信宁可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也要保存实力,伺机而动。
他对于自己的军事才能一向很自负,曾经妄言武安君死后,这六国将才之中,唯有蒙恬可与他一战,至于王贲,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
所以在王贲提出让他带三千骑兵阻拦东胡入平刚道的时候,才会毫不犹豫的就接下来这个任务。
如果他知道东胡来势汹汹,并且在战力上不弱秦军的话,说什么也不会这么莽撞的。
但是现在后悔已经晚了,他只能期待着东胡人脑子不太好用,能够让他的绝粮之策顺利进行。
带着收拢伤兵后藏匿进树林之中,李信像是一只毒蛇一样潜伏着,伺机而动。
东胡人的行动很慢,三天后才跨过平刚道,但是也没有选择继续向前,而是继续安营扎寨,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东西。
眼见着伤兵们一个个因为得不到救助,和充足的食物供给,而渐渐虚弱,李信知道,自己的计谋已经失败了,但是他不甘心。
于是他兵分两路,选出一千精骑最后一搏,剩下的往南退去,如果他失败了回不来了,这些人就自谋出路吧,只要不回秦国,活下去应该不成问题。
李信除了个人有些自负之外,对待手底下的兵将还是十分用心的,这可能是李家人的传统,后世子嗣,不管是李广,李敢,李陵,甚至是追认他为先祖的西凉武昭王李暠,太宗李世民等,都是以爱兵如子著称的。
见着那一千多伤兵的背影沿着这条不知名的河道南下,李信的目光中充斥着悲悯,握紧了手中的长枪悲声道“难道真的要天亡我李信吗!”
“将军还记得,卢生高誓临行前给你的锦囊嘛?”面色惨白的李倓忽然想起什么,焦声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