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京华 浅谈中书汉魏晋 始闻五部刘元海(2/2)
公孙策一拍桌子说道:“有道理!司马伦先怂恿贾南风杀太子,借着贾南风那毒妇的手绝了后患,然后借着贾南风杀太子大失人心的机会发动兵变,把原本的太子一党收为己用。贾南风那毒妇被司马伦卖了还在帮着他数钱。如今闾和为前军将军,士猗为右军将军,许超为后军将军,这些太子党都成了司马伦掌控宿卫军的心腹人物。”
刘曜接下下句:“尚书省也换了人马,尚书令由原司隶校尉满奋接任,赵王一党的政变功臣张衡只捞到一个尚书左仆射,等于是司马伦把尚书省交给了满奋。”
宫胜闻言问道:“满奋是司马伦一党?”
刘曜摇头:“难说。当初可是这位满司隶给贾南风当的忠犬。如今正是赵王一党的用人之际,可能只是满奋再一次扮演忠犬,站队伍比较快而已。”
宫胜说:“我倒是曾听同僚说那天晚上张衡没能拿下尚书省,尚书右丞景师公开上书反对赵王,张衡还是靠着司马威的援兵才摆平了尚书省,他险些坏了赵王的大事。”
“也就是说这位张仆射掌握不了尚书台的局面,”公孙策接过话头继续说:“那给他一个尚书左仆射也没什么不对的。按应龙的说法如果不是张衡自己不争气,尚书令应当是他的囊中之物。但他没能耐压服尚书省,那又有什么好说?不是还给了他一个黄门兼任吗?这也算是不错了。”
宫胜理不清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区别,于是他问:“中书、门下两省都负责诏书,这是有什么区别?难道诏书不是皇帝自己写的吗?”
太史誉笑着摇头答道:“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复核,非要两省达成一致诏书才能发出去。听起来挺繁琐是吧?这件事我倒是知道些来龙去脉。”
“最初诏书都是皇帝说了算,但是在汉末的时候,汉献帝只是曹操的傀儡,于是曹操设立了秘书监用来管诏书。这个秘书监的作用就是架空皇帝,以便曹操掌握朝廷。后来秘书监改名中书省,这就是中书省的来历。”
“后来曹丕建立魏国,为了酬谢长期为曹氏监控刘氏的功劳,中书省这个负责诏书的机构保留了下来。在曹氏第三代掌门人曹睿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中书省的两位长官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与本朝太祖司马宣王交情笃,于是他们合谋篡改了曹睿托孤的诏书。”
“后来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曹爽和司马懿同时被托孤。要是没有这一纸诏书,也不会有后来的高平陵。司马懿诛杀曹爽之后继续用中书省掌控魏廷诏书,不过又设了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书。所谓的审核就是防备再有人玩出一幕胁迫人主修改诏书的故事来。”
“这也是赵王司马伦一党一定要把人安插到中书门下二省的原因。”一席话讲完太史誉摇了摇手中酒杯一饮而尽,然后长叹一口气,露出一副尽兴的神情来。
宫胜听完叹道:“想不到还有这些典故,世事变迁谁能预料?我本以为自己立下生擒贾南风的功劳怎么也不会。。。然后让我去当弼马温,当弼马温也就算了,然而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居然连弼马温这养马的差事也丢了。”
刘曜也替宫胜抱不平:“为司马家立下那么多功劳,却落一个没下场,这司马家真是太过刻薄寡恩了。”接着他也叹气,“不管怎么说,你还有的功劳可立,我就只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了。因为我是匈奴人嘛。哈哈。”
太史誉笑了起来,他笑道:“这世上多少英杰埋没?”然后手指着刘曜说“就说你义父刘渊当初大名冠于洛阳,伐吴不让他去,说是用刘渊伐吴则吴不为晋有。平定凉州树机能也不让他去,说是用刘渊平凉州,则凉州不为晋有。有这事没?我没说错吧?”
宫胜听的一阵惊讶,心想原来这刘永明的义父还有如此的名声。就听得刘曜点头说:“确实如此,为了这事还差点送了性命,全赖好友前太尉王浑周全才能免于一死。义父从此不再过问朝堂上的事情,如今不过是在洛阳做个富贵闲人罢了。”
“学得一身屠龙术,何处卖于帝王家?”太史誉大笑,他举杯:“干!”于是四人无不尽饮,渐渐放浪形骸,只听一声声唱腔吟诵高低起伏——“我有宝剑请君试,不斩妖魔誓不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四个青年喝的叮咛,狂言妄语随着夜风吹出老远,浑浊的酒香里载着的是对于建功立业毫不掩饰的灼热。
注1:太宰即太师,晋廷为避司马师讳称太师为太宰。太宰为正一品上阶第一位。
注2:御史中丞列正四品下阶,是御史台实际长官,御史台掌管督查百官的职责,略近于检察院。最初九卿中御史大夫领御史台,后御史大夫改为司空,由御史中丞领御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