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朝堂争议(2/2)
“细枝未节?禁军乃是我大宋的根基与社稷的根本,国事之重,莫重于禁军。”赵匡胤敛住笑意,凝视那人:“你竟然说禁军事务只是枝节?你们做臣子的竟然瞒着朕这个天子往禁军里伸手,这也叫作细枝未节
吗?”
说到这里,赵匡胤停顿了一下,脸上似笑非笑:“朕的这个儿子做事很有预见,他一早便猜到,朝堂上可能会有人对他挑剔寻畔,因此他除了发给兵部的军情塘报之外,还让信使带回了一封书信,信中把诸多军务详情都写明了。在这其中,每日染上疫病士卒之数,恰好就是你们三人所说的数目。”
说完后,他转过头盯着那位试图狡辩的大臣,森然道:“所以,朕心中实在颇为好奇,你们三人是如何知道的?莫不成你们三人是偷看了天水郡王写给朕的书信不成?”
那人立马像霜打的茄子似的蔫了下来,其他二人也把脑袋埋得低低的,丝毫不敢与赵匡胤的目光对视,似乎是生怕了遭了池鱼之殃。
但赵匡胤显然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们,冷冷扫视了他们三人一眼,森然道:“回答朕的话!你们是如何得知的军情,”
那三人连最先站出来挑头的黄尚书,都仿佛一齐被烙铁烫到似的,不自禁地哆嗦了一下。
朝堂上微微有些骚动,几十道目光刷地一下投到了始终未发一言的赵光义身上。几乎每个人用屁股都能想得到,这一定是赵光义在南征大军的将校中安插了亲信,有人暗地里派回信使,把南征大军的种种情形报给了赵光义,像这种情报打探必然是事无巨细,必然是比起正式的军情塘报来得详尽。
可以暗中在大宋禁军里伸进一只手,即便远隔数千里也能做到对南征大军了如指掌,除了晋王赵光义,当朝再没有第二个人了。大臣能够想到这一节,圣上自然也能想到,眼下穷追不舍,逼问个不休,这是要跟晋王来一个兄弟翻脸吗?
但赵光义面色丝毫不变,垂手低眉站在那里,对于殿上发生的一切恍若未闻,仿佛一切与他没有丝毫相干,殿上只有站得最近的两三位大臣注意到,他的双手都不由自住的攥握成了拳头,显然并非对此无动于衷
。
“回答朕!”这四位大臣迟迟不肯回答,赵匡胤发出一声怒吼,他那在沙场当中厮杀锻炼出来的嗓门大得异乎寻常,震得殿上众位大臣的耳朵嗡嗡作响。
四位大臣脸色苍白,黄尚书最先作出反应,他一言不发,默默把官帽脱了下来,端在手上,躬身面向赵匡胤。
打头的大佬都脱帽子了,其他三人自然是有样学样,纷纷一言不发的脱下官帽。
按照大宋朝堂上的不成文惯例,这是大臣在向圣上请辞谢罪。大臣们只要做出了如此姿态,天子也不宜威逼过份,通常也就是免官罢职了事,事情就算到此为止,一笔勾消了。
但赵匡胤正当盛怒,碰上这种软钉子哪里还忍得住,他爆脾气当场发作,抬脚把黄元义托在手上的官帽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