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研讨会(2)(1/2)
如果方翰民承认加氢催化新工艺完全由红星制药厂自主研发,不仅不是事实,李教授也不会相信,还会给他留下一个自吹自擂的印象。要不是自主开发,这项技术又来自何处呢?因为李教授清楚,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任何机构开发这项技术。
考虑再三,方翰民只好模棱两可地回答:“对于加氢催化新工艺,光靠红星制药厂的现有条件,是不可能开发成功的,但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有一些借鉴。”
“借鉴?我知道国内没有任何机构开发过这项技术,你们向谁借鉴?”不出所料,李教授有此疑问。
虽然在预料之中,这个问题却不好回答,无论如何,方翰民不可能告诉李教授,这项技术来自于穿越者经历的二十一世纪。
没法从国内借鉴,方翰民只能搬出老套路,“实际上,我们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最新技术资料。”
李教授饶有兴趣地追问道:“哦,这些最新技术资料是从那里借鉴的?”
“有一本巴拉克和威廉姆斯合著的《制药工艺开发》,那里面阐述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我们从那本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
“巴拉克和威廉姆斯合著的《制药工艺开发》?英文版的吧?我没听说过这本书,”李教授提高了嗓音,“各位,你们知道这本书吗?”
“新出版的英文版《制药工艺开发》?没听说过。”在座的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说。
几年前,方翰民也是用这唬人的书名搪塞二车间技术员老吴,这本书当然确有其实,但那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的制药科技专著,穿越者在牛津大学读博期间曾认真研读过,在一九八零年代,该书作者还没大学毕业,方翰民所言,完全是子虚乌有。
虽然现场专家谁也没听说过这本书,但方翰民说得有鼻子有眼,李教授也就基本上信以为真了,毕竟他知道,科研工作,借鉴前人或旁人已有的知识,是常有的事,就连牛顿都说自己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加上高起点的参考资料,是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你们做得很好,为你们的成果干杯!”李教授再次举杯。
出于好奇,本来还有专家想打听方翰民的高等教育背景,被他抛出的这个书名给挡回去了,在他们看来,方翰民连外国原版的技术专著都这么熟悉,其学历背景自然深厚。
因为第二天要开会,晚宴延续的时间并不长,方翰民以晚辈的身份,象征性地向各位专家敬酒后,不到八点就结束了。
回到宾馆,方翰民没有急于休息,他拿出准备宣读的论文,仔细看了一遍,并对重点部分进行了标注。对于穿越者,宣读论文不是什么大事,但方翰民做事,历来讲究有条不紊。
......
第二天上午八点二十,“全国制药科技研讨会”在华泰宾馆的会议大厅举行,研讨会由《制药科技》杂志社许主编主持,老许首先发表了简短致辞,随后 进入论文宣读环节。
也许为了凸显方翰民的地位,在安排出场顺序时,许主编把方翰民排在第一位,而出席本次研讨会名气最大的专家费教授,由他压轴,最后宣读他提交的论文,这也显示出对费教授足够的尊重。
宣读论文只是展示科研成果的形式之一,组委会选择那些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在研讨会上宣读,主要是看重论文涉及科研项目的意义和技术水平,意在引起与会者的重视。
方翰民宣读的论文,半年多前就在许主编他们的《制药科技》杂志上发表过,老许认为该论文涉及的催化加氢还原技术在国内具有开创性,有必要让国内同行更多地了解这项技术,所以,他让方翰民第一个出场宣读论文,以期引起同行的重视。
对于那些已经在杂志上读到过这篇论文的与会者,听见论文作者亲自宣读这篇论文,有一种特别的新奇感,而首次知道这篇论文的参会者,马上向会务组提出购买刊登论文的期刊,组委会很有经验,早就为此做好了准备。
根据安排,三天会期的头两天,会议内容是论文宣读、行业领导和专家报告,第三天是与会者跟行业专家们互动。
进入论文宣读环节,方翰民第一个出场,许主编对方翰民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方翰民以平静、清晰和干脆利落的语言,宣读了自己发表在《制药科技》杂志上的第三篇论文,该论文涉及钯碳催化剂在加氢还原过程中的应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