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二章 九品中正(2/2)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三、评判依据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是在察举制为世家把持之后,比较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是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人才依然在世家中,寒门仍然没有出头之路。
历史上,曹操为了选拔人才,发布《唯才是举令》,这个选拔的人才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身为世家之人,自然知道世家对于朝廷的掣肘,于是曹操便发布《唯才是举令》,大幅度提升寒门的地位。可只有曹操一人哪能如此轻易地击败世家?而且汉朝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全都在世家,寒门哪里能出的了人才?
曹丕登记以后,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这个方法自然是将曹操所行之事全盘否决。这倒不是曹丕可以如此,因为当时人才皆在世家,故而曹丕若不行此法,恐怕他曹魏就会人才凋敝。
当时曹刘孙三分天下,若是曹魏无人可用,那迟早沦为孙权和刘备的盘中餐。所以曹丕只能听从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所以有人说,曹操代表寒门与世家对抗,而司马家篡魏则是世家对寒门的反击。
而提出九品官人法的人正是颍川陈家的陈群,如今陈群正在大殿上,听着曹昂的话,心中震惊的无以复加。这时候的陈群,心中已经有了九品中正制的大概构想,他准备在自己完善此法之后,便上疏曹昂,以求推行此事。
但是听到曹昂这番话以后,陈群明白自己的九品官人法恐怕是无用武之地了。而且曹昂所说之法,恐怕会引起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对,陈群已经感受到暴风雨来临的前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