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委曲求全,退让导致国土破碎(1/2)
委曲求全,源出于《汉书*严彭祖传》,曰:“凡通经,固当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从俗,苛求富贵乎?”是说,要想仕途蓬勃,最基础的是要修身养性,走“王道”,而不应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低三下四,委曲自己。厥后泛指为,为了到达某一目的,委曲迁就,使自己受委屈。蒋介石在对日外交上,明确地提出并践行“委曲求全”的外征战略。
事例:
蒋介石在军事上、外交上的失败,遭到国人的谴责,被迫接纳了一些应付措施。1933年春,举行了长城抗战,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党军队在华北举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给日军以极重攻击。然而,蒋介石并没有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不反抗主义,正是由于蒋介石的不反抗主义蹊径,导致了长城抗战的失败。
早在长城抗战的初期,蒋介石为了集中军力实现“先安内”的“剿共”企图,就开始同汪精卫谋害与日本妥协。派人与日本方面接触谈判停战问题。日本方面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一)要求中**队从速撤至延庆、顺义、宝坻、宁河、芦台线以西、以南,以后不得越线前进。(二)中**队照线退却,日军不追击。(三)日方如确认第一项实行后,自动退却到长城线,并坚持中国派军使阵前求和。
何应钦、黄绍竑、张群决议凭证日方要求,先派军分会照料前往密云联系停战。同时将日方条件电告蒋介石和汪精卫。汪精卫、蒋介石都亮相支持接受日方的停战条件。蒋介石在回电中说:“事已至此,委曲求全,原非得已,中正自当认真。”在蒋介石委曲求全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向日本妥协退让。
1、阵前求和,签城下之盟落骂名。
5月凭证日方提出的三步屈辱停战措施,北平军分会高级照料,前往密云日本关东军第8师司令部请求停战,即所谓“阵前求和”。日军第8师师长让中方签订所谓《觉书》,提出5条,条款主要内容同上述三步停战措施,中方认为第三条含有侮辱之意,日方虽然允许改,也只是搪塞而已。对于这样的屈辱性的《觉书》,蒋介石不加以阻挡,反而体现体谅。这就更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5月底,中、日双方代表在天津塘沽举行停战谈判。日方首席代表冈村宁茨首先提出停战协定草案,并说明这是关东军的最后案,一字不容更改,要求中国代表在一个半小时内作允诺与否的回复。中方首席代表熊斌阅读草案后,提出书面的《中**代表停战协定意见》。冈村宁茨竟然体现,中方对日方所提停战协定草案,只能回覆“诺”与“否”,一切声明必须期待停战协定签字以后再行商议。双方相持了一段时间,离日方要求只有10分钟的时候,中国代表被迫在一字不容修改的日方提案上签了字,这个丧权辱国的协定内容共五条,除了要求中**队按指定所在撤军、日本对治安方面的要求外,还划定日本军随时用飞机及其他要领,对中国撤军行动举行监视。这是典型的城下之盟。
《塘沽协定》签订后,国民党政府起劲为之辩解,加入签订协议的中方首席代表熊斌揭晓书面谈话,强调停战协定“完全属于军事规模”,但对双方告竣的4项口头协议,特别是“彻底取缔”排日的政治要求,却秘而不宣。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聚会会议第32次暂时聚会会议,通过议案追认《塘沽协定》。6月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塘沽协定》加以美化,称:“协定建设,停战政策得告一段落,人民暂可安息;国际形势,当有进步,对内对外,得此整顿准备之余豫,其足为再起之基乎!”这是十足的阿q精神。
《塘沽协定》认可满洲的既定事实,在长城以南设立宽大的非武装地域,是继袁世凯认可“二十一条”之后最严重的一次卖国条约,是蒋介石在对日外交上委曲求全的效果。这个《协定》遭到举国一致的阻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