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十八章 按图索骥搞副业 农业生产显身手(1/2)
[第1章烂漫的乡村田园]
第16节第十八章按图索骥搞副业农业生产显身手
王忠信从吴勇家回来以后,先是按照在吴勇家观察到的编织工具,自己在纸上画了张图,然后按照图样,首先制作了一个枣木旋子,又找铁匠打了一把旋刀。【无弹窗小说 lashushu.com】因为铁匠师傅对这种工具非常熟悉,所以没有按照王忠信提供的图样,就打了一把旋刀和一把宽而扁的锥子。镰刀家中有现成的,王忠信挑了一把比较锋利的,将长把截成短把。两天的时间,所有的编织工具全部准备完毕。王忠信又到河套里割了十多根铅笔粗细和十多根指头粗的柳条。铅笔粗的柳条,是准备回家试验新作的工具;指头粗的,则是准备做篓子提手用的。经过几次试验,对旋子做了几次修改以后,感觉比较成功了,王忠信就按照吴勇说的日子,骑着自行车到沙河去买条子。
王忠信还没有到沙河,就在公路上远远地看到一个推着一车条子的年轻人,朝自己的方向走来。等到走碰了头,王忠信就支起自行车,上前答话说:“哎!兄弟,你的条子是不是卖的?”
“不是!我是往后埠送的。”
“能不能匀给我几捆,我多给你几个钱。”
“不行,大哥,这是人家订好的,一捆也不能匀啊。”
“你后边还有没有往这里送条子的了?”
“有!你真要是买的话,后边我的一个兄弟叫王小虎,他可能有多余的。”
“得等多长时间呢?”
“用不了半个小时,就会到的。”
“谢谢你了!”
王忠信将自行车放到路边,一边等着王小虎,一边观看着满山遍野已经趴伏在地下的麦苗。他跑到地里,蹲下,看了看小麦的根部,又站起来瞭望了一下这片麦地。见麦苗黄瘦,分蘖很少,心中马上引起了一种伤感与反思——凭自己小时候跟父亲种地的经验,如果这片小麦,后期不加强田间管理,和马上对小麦追加肥料和灌水,即使来年没有天灾,收成也不会太好。因此,自己在心里盘算,如果今年冬天将地分给自己管理的话,首要的工作是:给小麦追肥和浇水……正在想着,一个推着条子的小伙子到了跟前。
“哎,你是王小虎吧?”
“你怎么知道我叫王小虎呢?”
“我会算吧!兄弟,歇一会抽支烟吧!”王忠信说着,从兜里掏出一盒香烟,打开盒,抽出一支向王小虎递去。
王小虎放下手推车,接过香烟,看了看说:“哟!还是前门烟呢!”说着,就从兜里掏出火柴,划着,首先递到王忠信跟前。
王忠信连忙摆手说:“我不会抽,你自己来。”
王小虎自己点上烟,一边抽烟,一边跟王忠信聊了起来。
“大哥,您是哪里的?”
“我是河西村的,离这里十多里地。你推这些条子是往哪里卖的?”
“后埠!”
“噢,你也是往后埠送的?”
“嗯!我知道了,我叫王小虎,一定是前边那个人告诉你的了。后埠那个村,编筐编篓的特别多,我前边那个弟兄就是往那里送的。”
“嗯,算你说对了。我问你,你的条子能不能匀给我几捆,我多给你几个钱。”
“可以,你要几捆?”
“匀给我两捆白条子和两捆黑条子就行。”
“行!我给后埠送,黑条子一捆一块三毛钱,白条子一捆一块五毛钱,卖给你也是这个价,多了一分钱也不要。两捆黑条子是两块六毛钱,两捆白条子是三块钱,一共是五块六毛钱。怎么样,大哥?”
“好,那就谢谢你了!王小虎,以后我要是多用的时候,就到这个地方找你,你给我送到家,行不行呢?”
“行,大哥!每年冬天,我是每隔五天往这里送一次,风雨不误。您要的时候,就到这个地方找我就行,每次我到这个地方的时间都是在上午八点到十点钟的时间。您可能在这里等的时间长点,但是不能来晚了哦!如果碰不上,就要再等五天了。”
“好,一言为定!”王忠信说着,上前就和王小虎紧紧地握了一下手。
王小虎卸下两捆白条子和两捆黑条子。王忠信马上掏出五块六毛钱让王小虎收好。
“哎,大哥!我还没有问你尊姓大名呢?”
“噢,我姓王,叫王忠信。”
“嘿!咱们还是一家人呢!来!大哥,我帮你绑到自行车上,这个东西滑不溜的可不好带呢!”说着,王小虎先将四捆条子牢牢地捆在一起,然后,将条子斜着放在自行车的后货架上,大头朝前,小头朝后,又用绳子一道一道捆在自行车上,最后用手使劲地推了推,在确保条子和自行车连成一体时,就对王忠信说:“好了,大哥!保证你稳稳当当地骑回家。【无弹窗小说 lashushu.com】”
“谢谢你了,王小虎,咱们十天之后再见!”王忠信说着,就跨上自行车,晃晃悠悠地骑在公路上,刚骑出不远,就听到王小虎在后边拉着长音喊道:
“哎——大哥——不要死握车把——放松一点——找好平衡——一会就好了——”
王忠信按照王小虎提示:调整思想,虚握车把;眼睛向前,消除了紧张;顷刻之间,就像骑空车一样,轻松稳当地疾驶在公路上。
王忠信将条子带回家以后,首先按条子的尺寸自己砌了一个蓄水池,然后,将一捆黑条子放到水里泡上;泡了一宿,第二天天不亮就将条子捞了出来,放到南屋靠近窗台的地下离水。吃完早饭以后,王忠信糸上围裙,带上套袖,拿着马扎子和自己已经准备好的编织工具,开始劈条子,旋瓤子。
由于初次编篓,王忠信没有按样品的尺寸打底,而是在地下打了一个比样品小一套尺寸的篓子底,按照在吴勇家看到的各个工序,并参照样品,依样画葫芦地编起来一个。编完以后,自己拿起来看了看,再用两手挤了挤,感觉稀松,篓子会在两手用力一挤时,随着两手变形,并发出“吱吱”地响声。他又拿起样品仔细地端详,用手摸一摸,挤一挤,感觉硬梆梆的,再活动活动编在篓子上的每一根条子,纹丝不动,如同长在上边一样。再拿起自己编的篓子,活动一下上边的条子,马上出现如同算盘珠一样,随着手指上下移动。他又拿起样品仔细地看,仔细地想,回想吴勇在编织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噢——原来如此!他马上将已经编好的篓子拆掉,重新打底。这次,他每编一根条子,都要用大姆指压一压编在上边的条子,当编完一半底后,在编另一半之前,用镰刀背轻轻地将已经编好的一半底靠了靠,然后再编另一半。篓子底编完以后,自己先用手摸了摸,活动活动条子,感觉结实了,又拿起镰刀靠了靠,才开始立条子,拢条子,编帮,编沿。在编帮的时候,也像编底一样,每编一扣都用姆指压一压,另一只手拽住条子向外用力拉紧,编上七八根条子,即用镰刀靠一下。在编篓子的花边时,也是用大姆指顺着条子的编织方向压紧,另一只手上下穿孔如穿梭似地编织。当立上提手,将旋好的较薄的条子,一圈一圈缠在提手上时,左手姆指边压边捋,右手一边握着锥子,一边将条子向提手上缠。条子每缠一圈,即用锥子把的楞角点住提手,同时,右手将锥子把和条子紧紧地握在一起,利用锥子把的杠杆支点,使劲向后一搬,只听条子被拉的“吱——”地一声,条子被拉的绷紧。同时,左手姆指压住已经拉紧的条子,右手又顺着提手缠了一圈,再一次用锥子把点住、拉紧、绕圈……
在此其间,母亲徐淑芳已经催叫王忠信吃饭几次了,并且妹妹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也过来招呼几次,都被王忠信的一句话:“你们先吃。”挡了回去。因为王翠英下午还要到学校教书育人,所以,就没有等哥哥一起吃饭,自己吃了点饭回学校去了。
王忠信还是聚精会神地编篓。母亲坐在儿子的旁边,一边给儿子递着条子,一边等着儿子。
“娘,编好了。”当最后一根条子锁在篓子帮上的时候,王忠信忍不住兴奋地喊了起来。
徐淑芳听到儿子那兴奋地喊声,也高兴地和儿子一起看着儿子已经举在眼前新编的篓子,左右上下地看。
王忠信看完后,摇了摇头,递给母亲说:“娘,您看编的怎么样呢?”
徐淑芳接过篓子又仔细地看了看,然后又拿起样品看了看。
“嗯,还行!就是边角还不如人家的圆滑,编的倒挺结实的。”徐淑芳看了以后,并不太满意地说。
“是啊!娘,条子编到边角的时候,就是感觉手眼不太相合,我心里想的,和眼睛看到的那个样品的小慢弯、又光又滑的角,心里使劲照着那样编,可编起来,手老是不听使唤呢。”
“一次生、两次熟嘛!你既然心里有,再编的时候就会强多了,并且两只手也会听使唤了。好了,我回去热热饭,你也赶快收拾收拾过去吃饭吧。都一天了。”
“啊!一天了?”王忠信听到母亲说都一天了,马上抬起手腕,看了一下手表,已经四点多了。“嗬!我一点都没觉得这么长时间呢!也不觉着饿。娘,稍微等一等,等我妹妹回来一起吃吧。”
“一天都没吃饭了,那不饿坏了呢?别等她了,赶快过去吃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