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崔象赠书(1/2)
过了清河之后,面前有两条路,往北有两条路,一条是偏东走广川去河间国,另一条是偏西入安平国治信都去博陵郡。
在渡河之时,陶应就琢磨着若是走安平博陵这条路,自己应当可以顺便去拜访一下陶谦与刘洪都提到过的安平崔氏。而父亲既然能够绕经甘陵拜访州中故人,那自己顺道走安平的提议应当也没太大问题。
“父亲大人,渡河之后有两条路可走,不知父亲如何示下?”
陶谦站在船头,听了陶应的问话,好半晌也没有回头。正当陶应觉得是不是没找对时机问话时,却冷不防听到陶谦说:“你有甚么想法?”
陶应略有些忐忑地将自己打好的腹稿说了出来:“孩儿前时听闻父亲说起安平崔国相故事,又从刘师口中听说崔公父子儒学深厚,亦精农学,故而心中仰慕,便想若是顺路,当去两位崔公的府邸拜谒一番,以暮先德。”
陶谦听了陶应如此说,方才转过身来,盯着陶应看了许久,直看得陶应心中发毛,恐怕自己哪里说得不对。陶谦却是没再理睬陶应,直直回了舱内,离去前留下一句:“那就走信都。”
话说安平县一地虽然从未挪过窝,可着实有过好几个娘。
前朝时安平隶属幽州涿郡,本朝初年亦是隶属涿郡。
孝章皇帝建初年间安平县被划给了乐成国。
随后乐成国除,安平县隶属于新设的安平国。
再到当今天子嗣位后,追尊生父解渎亭侯之子刘苌为孝仁皇帝,大修陵寝曰博陵,于延熹年间划中山国、河间国、安平国、涿郡的七个县设置博陵郡,到此时,安平又隶属于博陵郡。
短短百余年间,换了四个郡国,导致很多黔首百姓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哪个郡国之人。而当地的士族豪家虽然对郡国的沿革清清楚楚,但他们也相当之头痛。
他们头痛的并不是自己出门应当如何介绍自己,而是自己应当去哪儿求官。这年头做官的最佳途径举孝廉都是以郡国为单位,而自己所辖的郡国却三天两头在变。这就致使了刚刚疏通好的门路,改天就可能不作数,让当地的士族觉得很难适应。
不过,这种不适应明显不适用于安平崔家。安平崔家从前朝至今历仕二千石,本朝之时,崔姻、崔瑗、崔寔俱名享国朝。如今安平崔氏最为知名的乃是崔寔从兄崔烈,亦仕宦至二千石。
可以说,安平崔氏有着一等一的清名,无论安平县划在了哪个郡国,都会被郡中征辟,崔氏子弟都不用考虑自己的仕途问题。
到了安平后,借问崔家在哪里,则是尽人皆知。进了崔家所居的里坊,里监门见陶谦一行车马华贵,还以为他们是去拜访崔烈的宅邸,便热情指引。待得知是专程来拜访故辽东太守崔寔公之时,还略显得讶异。
两户崔家的宅邸比邻而建,崔烈家的门户很是华贵,而崔寔家却朴素得多。
递上门刺后,很快出来了一个与陶应差不多岁数的少年出来迎接。简单交谈得知,现今崔家之主乃是崔寔之子崔象,前来迎接是崔象之子崔虞。
到了崔家的堂前,一个面色苍白形容瘦削的中年人站在堂下相迎。
“今有贵客远来,我崔氏蓬荜生辉哉。”
“陶某素慕诸位崔公德行,故而不请自来,还望崔兄莫怪。”
“哪里话来,崔某亦素仰陶令清名,不意今朝得见真颜。”陶谦因着还没到任幽州,故而门刺上只写了故卢县令丹阳陶谦,所以崔象据此而称呼他。
客套一番后,诸人进堂中叙话。席间陶谦少不得要赞扬一番崔瑗在济北相任上的功德,而崔象自然也要代先人谦逊一番,还问起了陶谦为何途经此处。待得知道陶谦新署了幽州刺史,更是再三表示祝贺,顺便也感叹了自己身体一直欠佳,屡次拒绝了州郡的征辟。
对于陶谦的冒昧来访,显然崔家是颇感意外,但却暗暗欢喜。意外在于之前并无交集,欢喜在新任的幽州刺史上任途中专程来访,传扬出去也是一个美名。
席间既无旁人,陶谦便提了陶应已拜在了蒙阴刘洪之门下。崔象便心中有些了然,数家子弟前来拜访农家子弟,那也是应有之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