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高校教师 第二节 教师是个良心活(1/2)
众所周知,我国大学是重科研轻教学的。这和中学刚好反过来。中学重教学则因为高中毕业的目的是为了高考,高考只看分数,而分数和教学紧密相关,所以中学最重教学。而大学的分数相对没有那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我国的大学难进但是好毕业。大学毕业无需参加全国统考,只要修完相应的学分,都能毕业。这样下来,教学就相对放松了些。
以我自己的求学过程,当年战胜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好不容易考上秦山交大时,本来是满心欢喜,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望的。可是一学期学下来,期望渐渐换成了失望,大学教育怎么会是这样子的呢?
本科到硕士,七年的学习过程,学得一点都不扎实。本科四科,大三下学期才开始上专业课,而且专业课数量也少,实践锻炼的机会更少,只是死记硬背应付一下考试罢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也相对较少,如果导师没有安排做项目,空闲的时间很多,而最后的毕业论文几乎都是自己摸索着写的,因为硕士毕业对论文水平要求不高,一般都能毕业。
另外,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呢,也和高校的考核体制有关。
一篇核心论文的工作量几乎可以抵一门课的工作量。上一门课多累,要备课要讲课要改试卷,还要接受教学检查,教学评价,非常的麻烦。而且评职称的时候,科研成果占的份量也重于教学成果。教学的评价手段有限,完成多少多少工作量就可以。教学水平的高低,评价起来没那么好评,而因为教学成果方面奖项也相对较少。而科研就容易多了,论文等级、论文数量看一看,数一数一目了然。科研项目的级别和经费也很好统计。科技奖更加好分别。
所以,教学水平高低对于评职称的影响极小。
这是整个中国的高校风气,很多高校有个不成文的潜在文化,能少上课就少上课,混得好资历深的老师课都很少。受了不良风气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教学工作是能混就混的,因为时识务者为俊杰,我也看懂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游戏规则。
我把重点放在科研上,希望腾更多的时候来做项目、读论文写论文,以获得更多的学术成果。对于备课、讲课、试题,则是能混就混,反正考核也不那么重要。我的这种不良态度,也导致了学生同样的不良态度。发现我不爱点名,平时成绩看得不重时,学生开始大面积的旷课,有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人来上课。我也懒得管,反正我的工作量和课时费不会因旷课的人多而减少。有时我甚至有一种扭曲的心态,人少点还好,我讲课声音还不用那么大,那么费劲。考试时把题目出容易点,再在考前提前透露一下考试重点,尽量保证全体学生们都通过,自己阅卷也轻松些。我的内心里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
交通运输的很多专业课偏管理类,技术性不那么强。由于我自己数学也不好,所以我在讲课时会有意地少讲公式和计算,多讲点空洞的大话,甚至讲不少题外的话,目的是混完四十五分钟一节课。所以,我上的很多课,几乎都是人们常说的“水课”。
其实我也是受本科时的某老师的影响。记得当年读本科时,某老师每次上课讲不到十分钟就离题万里,天南海北地乱侃,什么中西方文化、国际形势,甚至一些个人的家长里短都要扯。不爱学习的学生听得到是津津有味,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想认真学习的学生呢则非常反感,为了不浪费时间,上他的课还要带多一本别的书。这样的老师,实在是误人子弟,害人不浅。学生们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花钱来上大学,是想来多学点东西的,提高知识技能的,而不是来听你吹牛的。天天上“水课”的老师,对得起你的教师身份和你拿工资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