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草书之美(1/2)
经过漫长的旅途,骤然安顿下来,陶应还颇有些不太习惯。
蓟县不似卢县,没有损友玩伴陈应与颜敫。而被他连蒙带拐喊来的陶升,也受了个差事往朝鲜公费旅游去了。目前还在蓟县的旧日熟人,也只剩了胡铁匠一家。
如同在卢县时一样,陶家在城中赁了一处独立的宅院来安置闲杂人等。虽然刺史官衙可比卢县县衙要宽敞得多,但衙中人多眼杂,终究不比独立的宅院来得自由自在。
陶应贪图别院的清净,闲暇之时多半待在这里专设的屋内修习学问,亦或是与新朋旧友交游饮宴。
想起陈应、颜敫等人,陶应发现自己有些时日没有与他们通信,便准备与诸位友朋寄书一笺以互道衷肠,互通消息。
提起笔,陶应便自然而然地用起了最近经常习练的草书。
虽然这一世的陶应才刚刚接触草书,但两辈子加起来的陶应习练草书的时间要比习练隶书的时间久得多。
还记得自己昔日在部队里搞军民共建时,写得最多,也最受大姑娘小媳妇欢迎的春联便是行草。原因无他,行草省事,他根本就没打算用其他字体。
但那时候的陶应只是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日常所用最多的还是圆珠笔、水笔,偶尔用用钢笔,并且自从有了计算机和手机后,连笔都很少用了。
回到汉朝之后,一入眼便全是秦篆汉隶,自己所用的书写工具,也从业余爱好变成了没得选择。
八个月的习字经验,让原本连隶书字体都不一定能认全的他,写得一手工整的八分隶。这个过程,也是让他重新认识和发现隶书之美的过程。起笔藏锋、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等等笔法无不完美诠释着这一历久弥坚的书法形式。
但这八个月间的书法习练,更多是陶应自己的摸索,结合自己既往的经验和对手边典籍的临摹,来体会这个时代书法的精髓。他也曾经就书法一事请教过父兄,而他父亲陶谦和兄长陶商虽然字写得都不错,但显然对于书法理论方面并无太大的涉及。
直到在来幽州的路上,拜访安平崔氏,得了崔瑗之孙、崔寔之子崔象亲自临摹的《草书势》,才让陶应对这个时代的书法理论有了全新的认识。
崔瑗的《草书势》中开宗明义地说,文字的产生缘于仓颉用鸟兽行迹来制定文字。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字的形式一直在改进。从象形文字逐渐演变成篆体,又经过专业抄写的佐隶们删减旧字,而创立了较为简明的隶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